漕运改革后,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是一定会提高效率的,而且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降低运费,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项旷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艰辛的劳役。
江淮的粮食也会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至一十万石,不但能够解决粮荒,还能够有所储备,跟现在费的这么大劲儿相比,简直就是不可同日而语。
李倓不用怎么细看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做法,而且还能让江淮的百姓们拍手称赞。
之所以不用看就知道这个新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因为他知道在前世的历史上,刘晏的这个做法就已经是取得了不少的作用了。
但是刘晏能想到的事儿,之前是一定也有人能想到的,之所以一直就没有实施起来,一个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新事物接收起来都有点费劲,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之前的几个皇帝都有点害怕失败。
这里面的主要难点有两个,一个是疏浚河道,另外一个就是制造出两千艘货船。
这两个前期的准备工作虽说都是一劳永逸的事,不过做起来对于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也都是相当巨大的。
可以说没有个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两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要消耗不少的钱财,一旦完成了之后发现并没有那么有用,首先打的就是皇帝的脸。
不过李倓显然是有这个魄力的。
“这件事,朕本来就是准备交给你的,而且在漕运的事过去之后,朕心里还有几个新政,也都得依靠着你,但就说漕运这件事,疏通河道与修建这些商船需要多少钱,多少人,用什么办法修建,多少时间可以投入使用,这些事朕都需要一个结果,等到你把这些结果送到朕的面前,就是这漕运之事开工之日!”
刘晏一听这话,脸上都是兴奋之色,因为他知道,之前自己呈上来的方案李倓显然是同意了,现在李倓要的那些结果,都是具体实施起来之后的事了,换句话说,漕运之事开始实施,就看自己什么时候能把这些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东西给李倓了,这对于一向都是实干家的刘晏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陛下,臣半月之内会将这件事告知陛下,若是陛下认可,便可以招募工匠,开工造船和疏通河道了!”
“好,疏通河道之事,朕不做什么要求,但是这造船之事,你得留神着,将顶尖的工匠都给朕记录下来,后续朕可能还会需要他们,这件事,马虎不得。”
“臣知晓了!”虽然不知道李倓需要造船的工匠干啥,但他还是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