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分粮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生产队按照今年的收成和工分具体分。
每一个农民每年的口粮标准是三百六十斤,叫做“够不够三百六”。
这三百六十斤粮食是按皮粮来说的。就是皮粮,真正到手的也没有三百六十斤。
农民分的地瓜是四斤顶去一斤粮,土豆是六斤顶去一斤粮食。
还有,因为收成时不可能完全做到颗粒归仓,必然有些损耗,比如豆子炸夹会崩掉豆粒、玉米丢棒等,这些夏收损失的粮食也要从农民的口粮中扣除。
一般每人每年大约扣十斤口粮。这样,每人每年实际分到手的口粮约是三百二十斤,再扣除加工的糠麸,得到成品粮约二百五十斤,每天每人的粮食定量约六七两。
所以这么点粮食,加上没有什么副食。这个年代的农民挨饿是常态。人们大多都是面黄肌瘦,生产队里根本就没有肥胖的人。
这一次夏收,生产队每个人差不多能分得一百三十斤的成品粮。
虽然粮食少了点,但勒紧裤腰带,少吃一点,还是能够过下去的。
主要就冬天需要粮食,等到开春了,田地里会有一些野菜。
野菜搭配着粮食一起吃,多少能够顶点饿。
这年头,吃不饱也没办法,人口多,粮食少,所以才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赵秀兰不禁感叹着还是二十一世纪好,祖国繁荣强盛,袁隆平同志还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让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
国家还进行粮食补贴,农民的日子比现在好百倍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