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六章 中华原本是一家(上)(1 / 2)

北宋崛起 约翰牛 1140 字 11个月前

“宋国官家见信如晤,鄙国南方面军标下,有军指挥使常悍、关玄机,年前因贪赃枉法被律政司通缉,相应文书亦已照会贵国刑部。不料,近日获悉二贼已潜逃至贵国大名,竟为梁府尹奉为座上之宾,吾国数千万臣民大惑不解。”

“二贼恶名昭彰,触犯刑律一十二条,受害百姓多达二百三十八人,件件桩桩天怒人怨,铁证如山不容抵赖!一则贵我双方约定,不得窝藏彼此罪囚。二则君子不饮盗泉,贵国府尹乃封疆大吏,如何做出此等藏污纳垢的不智之举乎?”

“倘若贵国不知情,或为二贼蒙蔽,或未能通传缉捕文告,皆情有可原。然,此二贼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故此,有请贵国府尹于旬月之期监斩二贼,以示清白!”

最后的落款是“大燕国皇帝,韩望”。

措辞强硬、责难与讽刺并重,赵构看了之后,瞬间就明白与其说这是书信,不如说是最后通牒更恰当,若是十五天之内不把常关两人的首级交给燕国,只怕自己就要步女真、高丽、党项的后尘,去燕京度假了。

赵佶的心开始抖起来,这是故意找茬啊!梁中书,你个混蛋,坑死我了!别管赵佶是如何的委屈,他这个人的健忘可是相当出名。

当初梁中书收到常悍、关玄机的投诚,是专程请示并得到枢密院的同意。

童贯去职以后,几经波折,蔡京长子蔡攸终于坐上西府之首的位置。蔡攸仗着赵佶的宠信,收了常关二人三千贯好处,就没脑子的同意了梁中书的请求。事后仅仅轻描淡写的和赵佶随口带了一句,就算是糊弄过去了。

当时御史当家人陈东特别在早朝上,深刻剖析收留常关二人,可能引发的风险和危害。其中有一条就是,恐燕国以此为借口燃起边衅寻机南下,建议通报燕国尽快引二人北返。

如今一语成籖,赵佶骂完一遍之后,发觉这事比较麻烦,干脆找一个人来顶包。

于是便让蔡攸火速赶往大名,务必搞定梁中书和常关二人,无论如何都要满足燕国条件,不要让对方有机可乘。

蔡攸一见又闯祸了,马上连滚带爬赶往大名。见到梁中书之后赶紧把燕国通牒的事告诉了他。

梁中书大惊失色,这常关二人携带燕国机密投奔过来,如今已经化名加入大名的常备军,担任统制一职。如何能够说杀就杀?那样的话,以后谁还敢投靠宋国?投靠自己?

蔡攸满不在乎地说“不过一草莽统制耳,何所惧哉?原本就四白梃兵,后降了燕军,如今降而复叛,实属无信无义。砍了他们首级,多给些补偿家人就是,算他为国捐躯了吧。”

梁中书可不像他这般没脑子,忙说可否缓一缓,待此间事务忙完在徐徐图之。

蔡攸把眼睛一瞪,嘴巴撇到一边,“梁大人,官家亲口交代,务必尽快处决二人,将首级即刻送到燕京,迟恐生变。否则若是燕国追究起来,官家震怒,你我担待不起啊!”

梁中书肚子都快气炸了,龟孙的,劳资之前再三请示,你都怕心口保证绝无问题。结果燕国一封书信,你他娘的就翻脸不认,你们中央大员嘴巴一抹就是黑白颠倒。

不管梁中书如何腹诽,对蔡攸再有怒火万丈,皇命还是必须执行。当天夜里就派人以进京见驾为名,将常悍关玄机骗到梁府,安排了数十个刀斧手将不知内情的二人擒获。

常悍不服道,目眦欲裂“梁大人,我兄弟二人自问没有做错,今日如此,何故?!”

梁中书呐呐不能言,以手捂面,不敢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