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知行合一,崇文尚武(1 / 2)

大顺皇朝 飘依雨 1106 字 10个月前

“行了,行了,朕还不知道文卿是何人么?”

陆承启不过是打趣,见文彦博如此认真,感叹这人什么都好,就是爱较真,连个玩笑都开不得。其实也不怪文彦博,他受过的教育都告诉他,在皇帝面前,不能恣意妄行。那带来的后果,自然便是中规中矩,不敢有稍稍逾越。

陆承启大感无趣,便是固执如徐崇光,也会偶尔开一下玩笑,调剂一下君臣间的气氛。可这文彦博,刚直过了头,连玩笑都开得不尽兴,难怪陆承启会如此意兴阑珊。

“陛下若无要事,臣便告退了……”文彦博出声试探道。

“去吧去吧……”陆承启知道,文彦博作为参知政事,还是很多工作的,也不强留他。

其实大顺立朝初,并无参知政事一职。后来太祖认为宰辅权柄过大,万一有个好歹,也不好处理。再加上立朝初期更面临着平定内乱、统一全国、抵御外族入侵等繁重的军政要务之处理,宰辅便是再厉害,也分身乏术。于是,太祖就试图为宰辅设置副手,协助其处理日常政务,但不知为其设置什么官职犯了难。于是太祖便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前朝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庭上事,殿廷别设砖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辅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大概是太祖意未欲令居正等与宰辅平起平坐,总归是要给宰辅一diǎn颜面。

做到参知政事,便等于副相了。只要熬得过宰辅,那升任下一任宰辅,是名正言顺的。只可惜文彦博时运不济,才做了参知政事没两年,还没把杨太师熬退,陆承启便废了宰辅,建立内阁了。按理来说,他才是最德高望重的,最应该做内阁首辅的。但徐崇光是“从龙之臣”,抢先站队了,他也只好落于人后,自叹时运不济。

不过参知政事也是朝廷重臣,只是尚未位极人臣罢了。许多人穷极一生,都未必能登上这个位置,文彦博也知足了,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做到告老还乡,也算是不枉世上走一遭。再加上小皇帝似乎有意无意补偿自己,竟让自己做了恩科主考官。虽说只是这些举子的座师,可就是座师,门生故吏才遍天下啊!更何况这才恩科所纳进士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文彦博可谓声名大噪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陆承启想到这,拿起了那本李诫呈上来的奏折看了看,心中还是有diǎn担忧。虽然给了李诫偌大的权力,全权治水。可黄河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在中原腹地肆虐着。从上古时代一直到现在,从未曾停歇过。黄河几次改道,定时的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可害处更加大。

“看来,还是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才行……”陆承启心系黄河沿岸百姓,不知道这洪水什么时候又要肆虐中原大地。“唉,多难兴邦,可汉人的灾难,也太多了些……”

感慨了一番,才拿起朱笔批复道:“朕已调遣治水行家,前去助卿一臂之力。”

写完后,陆承启唤来高镐:“且去吏部,告诉吴显祉,调刘彝去协助工部尚书李诫。再遣人将此奏折送到李诫手上,务必要快。”

“遵旨!”

高镐匆匆离去后,陆承启开始琢磨,给孙觉、陈襄的圣旨怎么写了。至于送信一事,陆承启没有丝毫担忧。自他掌权以来,每月都拨出款项,专门修路。不仅是驰道,还有驿道、官道,从长安城开始修,现在已经差不多可以修到幽云十六州了。南方因为江南人烟稀少,尚未着手修建。每每过了秋收后,工部都大肆招募青壮,给工钱、三餐,专职修路,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