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省元(1 / 2)

大顺皇朝 飘依雨 1161 字 10个月前

这卷子的封弥,原是封弥官做的。只可惜礼部派不出这么多人手来了,只好让监察士代劳了。而这些礼部官员,正是先前出题的那些,此刻都成了对读官,也就是校对官,专门负责誊录。

这近两万份卷子,这些礼部官员都要哭了。起早摸黑地赶写,还要字字工整,不得有污迹,这简直是考验耐性的最好办法。而礼部已经派出了大小官员近百来号人,可这誊录工作,硬是做了十天,才堪堪抄完。

这些卷子抄好之后,校对了之后,还有交给初考检diǎn试卷官,检查试卷中是否有“杂犯”。确认无误后,还要交给覆考检diǎn试卷官,开始评价卷子的内容、文采等等,然后综合排名。

覆考检diǎn试卷官评完之后,可不算完事,还得交给初考官进行第一次考校,评判出优等、中等、差等来。初考官评完了之后,才是主考官的平定。主考官的权力,已经最大程度的削弱。要是前些年,还能一手黜落卷子。现在还得初考官在一旁看着,覆考检diǎn试卷官等商议过后,才能黜落。反正文彦博认真地看完之后,觉得没有什么出入,便全都放过了。毕竟这贡院试不过是第二道坎,真正的考验是在殿试那道坎上。即便在省试中了省元又如何,大顺可是有省元亦被黜落的先例。所以省元什么的,并不是保障。相反,要是中了省元的,殿试更有压力。殿试中如果入不了皇上的法眼,那只能是一落千丈,徒遗笑柄罢了。

贡院里三百多号人,鼓搞了二十余天,才总算评出了此次可以参加殿试的卷子,一共五百多份。这都是因为此次恩科考生蓦地增多,所以相应的取中的人数也就多了。其实若不是陆承启那句“使得野无遗贤”,或许文彦博还不敢这么做。就是陆承启这句话,文彦博dǐng住了压力,一咬牙将取士人数扩大至五百多人,真正地做到没有遗漏之后,才敢开院解锁,准备捧着卷子上达天听。

这些天,陆承启也纳闷了,怎么上次恩科,也没见贡院的动作这般慢啊?难道这次的官员派出了这么多,还忙不过来?

堪堪二十日过后,陆承启就坐不住了,正待遣高镐过去贡院一探究竟,却传来了贡院开院的消息。陆承启听得这个消息,浑身来了劲。现在他是太缺人才了,江南开发,不是投放资金,颁布一道圣旨就完事的了,还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去管理,才能建成大顺的粮仓。江南的潜力,可是比中原大得多。一旦江南开发成全国的粮仓后,大顺就不虞北方有战事了。就算战线靠得再近,江南也能稳定地提供后勤保障。只要将士用命,三军听令,北上伐辽,根本就不是难事。别忘了,陆承启手中可是握着洪祥式步枪,子母炮两个大杀器的。只要骑兵搞上去了,辽人还能猖獗到哪里去?

越是做久了皇帝,陆承启就越是感觉,打仗就是打钱。纵观历朝历代,凡是繁荣富庶的王朝,兵力也就越多。就拿大顺对应时空的北宋来说,单单是禁军,到了宋徽宗年间都有了八十万。除去那些空饷的,估计也得有个七十万。养着七十万人,北宋的财政支出还没崩溃,可见其繁荣富庶。但北宋也是不幸的,太安逸的日子,让他们忘记了危险,失去了血性,丢失了勇气,禁军的战斗力更是笑话。几十万人,居然还打不过几万金兵,被人攻破汴梁,掳了二帝,还有几千大臣后宫嫔妃宫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北宋的灭亡,是突然式的死亡,历朝历代中,没有一个皇朝像北宋那样,在国力到达巅峰的时候,戛然而止。这也是后世所有汉人的痛,大好河山,竟落入金兵铁骑之下,惨遭蹂躏。等到彻底收复中原,已经隔了两百多年了……

国力不济,兵力再多,不过是拖累朝廷而已。只有把江南这个聚宝盆打开,陆承启才有底气,与辽国一战而不损伤太多国力。西汉武帝威震大漠,可他用的是文景之治的所有积蓄。把匈奴驱赶走了之后,西汉国力急转直下,可见一斑。以史为鉴,战争永远是政治的延续。大顺与辽国,乃是世仇,就好似天、朝与倭国不共戴天一样,迟早都会一战的。可战争要想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必须要自身强大。这个强大,不单单指的是军事强大,还要经济强大,文化强大,百姓强大,更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人,引领着这个皇朝,朝着世仇发起灭国一击。

高镐可没想到,眼前的小皇帝听到开院的消息后,就怔住了,他唤了几声,都不曾得到回应。

“陛下,陛下!”

高镐不得不提高了声量,陆承启总算回过神来:“说罢,是文卿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