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摩尼教(1 / 2)

大顺皇朝 飘依雨 1178 字 10个月前

王元士没有想到,他最为“宠爱”的义子,居然在最危难的时刻“弃”他而去。额,如果他本来不想着拿王虎去dǐng罪的话,王虎或许也不会做得这么绝。

那名心腹小心翼翼地说道:“家主,王虎的出逃,定是出自王昰的授意。如果不是这个白衣秀才,王虎这个没有城府之人,怎么看得出家主的用意?我们也曾到过王昰的家中,发现他的妻儿家眷都不见了,可见此人必定是狼子野心,对我王家早就有所企图……”

王元士听了,也是气恼异常。奈何这王昰是他亲自从远房亲戚之中选中做幕僚的,看中的不过是他的计谋。这王昰乃是一个落第秀才,举业屡试不中,一气之下也就不再科考了,自甘堕落成了王元士的幕僚。因其心胸狭隘,还入了从波斯胡人那里传来的摩尼教。

大顺也同历史上的宋朝那般,对于读书人都称作秀才。因大顺立朝之初,曾在科举中设下秀才科,后来因为科目繁多才废除秀才科。但自那以后,秀才开始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待得科举取士形成规范,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先进行选拔考试,称之为州试,或称解试;州试通过了之后,便是贡试,在礼部贡院举行,又称省试;最后才是殿试,确定你中不中士。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这心腹称王昰为白衣秀才,既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大顺的秀才名衔。无须经过考试取得,这与许多人熟知的明清时期的科举不同。正史上明清时候的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其实秀才的称呼,在汉代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候的用的是察举制,由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汉武帝时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才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

大顺立朝之初设立秀才科,目的也是为了所取之士皆〖dǐng〖diǎn〖小〖说,.♂.o→< s="arn:2p 0 2p 0"><srp p="/aasrp">s_();</srp></>为优秀人才之意。奈何大顺的科举名目繁多,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五经科、三史科、三礼科、三传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等等,现在再加上陆承启设置的算学科,已经多达九个科目了。如果再加上一个秀才科,那科考的人数就太多了,题目又不统一。给阅卷带来的一定的难度。为了节省工作时间,能删减的就删减吧。反正秀才科和进士科也没差什么。

王元士自是知道王昰的底细的,不然他也不敢用。只是他未曾想到,王昰屡试不中之后,性情会变得如此偏激,甚至还加入了摩尼教。

摩尼教自前朝传入中原,又称为明教。发展的时候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这些摩尼教教徒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王昰因屡试不中,性情越发乖张。偶然的时候,见识到了摩尼教的教义,便心生歹念。处心积虑进入摩尼教之后,大势收买人心,培植心腹,逐渐稳固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实际上的摩尼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