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学塾中传来熟悉的念诗声。
诗经所著述的,是春秋战国之时,各地歌谣。
在其未成书之前,并不是说这些歌谣就不存在了,采诗官将这些歌谣记录下来之前,各地的孩童就已经朗朗上口。
就连徐灵这首诗,也早已远传,被采诗官登录在册。
徐灵正好将之拿来,作为孩童开蒙之用。
诗经贴合当前用语习惯,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徐灵开设学塾,希望能提高教育水平,但是效果并不算特别理想。
“此学堂多少人?”
负责接待的大学院中卿辟生一旁答道:“这座学塾共有十岁以下学生八十七人。”
位于泊都东北角的这座学塾,已经是所有学塾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条件较好的学塾了。
这样一个学塾也只得八十七人正在就学。
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学塾情况有多恶劣。
在春秋时代,知识仍旧是垄断资源,谁家有几本书都是贵族了,而来学塾求学的大多是黎庶,贵族怎么愿意教这些黎庶呢。
在这座学塾教书的两个教师,对于教学之事,也颇不上心,只是让学生跟着念,至于其中寓意一概不讲,当然也可能是自己都不懂。
徐灵没有在这种问题上问责辟生,这种情况不是负责人的错,相反辟生做过许多的措施希望能够扩大学塾的影响力,但是都不理想。
倒不如说学塾能发展到如今的水平,辟生功不可没。
“来就学的还是太少。”
辟生苦着脸说道:“大部分也只读的一年,还是冲着免费,管饭来的,等到第二年要收二十文钱,那些读过一年的孩子也都不来了。”
“只是二十文也不肯交?”
“君上有所不知,这学塾本意虽好,但是一个孩子在此地读书之后,却并没有什么作用,既不能多收获几石粮食,也不能去做个官吏,对黎庶来说回去了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并无改变。”
徐灵一手扶额,这种事情倒是他的疏忽了。
他单是知道读书有用,却不能给出配套的后续进阶之路。
后世人热衷读书,还不是因为科举,读书能够做官,鲤鱼跃龙门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非虚言。
而在此时,识字未成风尚,即使徐灵大力宣传,也很少有父母将孩子送入私塾,有这个时间,帮着家人做做杂活,不是更好。
又有许多人家,不知识字的好处,即使读过一年书,又有什么作用呢?还不是回去种地。能稍微有些学问的都是贵族了,能够有自己的著述的,已经是了不得的人物。这些贵族自然是不愿意将知识流传出去,黎庶大字不识,也不知其中奥秘,对其也很排斥。
灵国身处偏远,士子不多,学风单薄,这不是一时能够扭转的。
“还有一个问题,学塾中虽然规定了课程,但多数教师能力不足,也只好懂什么教什么。”
辟生无奈的看着正在带学生念诗歌的,摇头晃脑的老学究。
就这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更不要说能够全盘执行徐灵计划的人才,那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辟生自己亲自上阵教学,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事务要处理,总不能真做个教书先生。
“必须招募合格的教师。”
徐灵这次来考察私塾,颇为失望。
即使是私塾中授课的教师,水准也不如人意,能指望学习的学生,有什么作为?
教育的根本,在于良师。
此次的考察,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好老师。
说来也简单,就算是贵族里,能接受教育的也没有多少,而灵国十几年前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家,能有什么精力搞学问?
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人,也抽不出太多的人手。
灵国可是有上百座的学塾。
这样平摊下来,所需的耗费惊人。
之前徐灵咬牙给出了天价教育经费,如今看来还是有些不足。
“再拨五千万,寡人要建立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