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勠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p>
初平元年正月,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作为关东联军的盟主并起兵讨伐董卓。</p>
继“光武中兴”隗嚣引领陇西群雄对天发誓尽忠刘家后,汉末的关东讨董诸侯对天盟誓。</p>
但他们动机还不纯,诸侯们内部没有形成合力,犹如散沙。为了讨伐董卓,大家达成了一致,但他们都怀揣不同的心思,以至于矛盾交织如麻。</p>
当黄巾起义被平定之后,各地诸侯正沉浸在手握兵权的快感之中,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解散兵马。如果讨伐董卓成功,皇帝重新掌权,天下大势必然会朝着不利于诸侯的方向发展。</p>
如今董卓虽然乱政,也正是诸侯们肆意发展自己势力的战略机遇期。</p>
讨伐董卓成功后自己会失权,还不如不将董卓赶尽杀绝,趁着乱世成就自己。十八路诸侯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后者。正因为讨伐董卓不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诸侯们的积极性大打折扣。</p>
诸侯们根本就没有讨董的想法和意愿。当诸侯联军集结时,他们名义上是为了兴复汉室、铲除国贼,但其实说到底,大部分诸侯实际上并不是为此而来。</p>
当然,也有例外,的确有人真心想拯救汉室。</p>
#</p>
“哼!”</p>
收到十六路诸侯前来讨伐的消息,董卓勃然大怒,在相府召集众人开会。</p>
董卓感到自己受到严重的欺骗,你们可是都回关东当郡守啦!这些都是他从宦官手中抢来的!良心让狗吃了吗?!</p>
这时,关东士族的内奸郑泰站出来了,对董卓说道:“夫政在德,不在众也。”</p>
董卓看着郑泰,你什么意思?你是谁我为政没有德行吗?面色忿怒:“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p>
郑泰最出名的事出来了,仅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愣是说出董卓一方十个大优点,与后来郭嘉官渡之战《十胜十败论》有得一拼。</p>
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p>
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p>
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p>
三也。山东之士,素乏精悍。未有勇贲之勇,庆忌之捷,聊城之守,良、平之谋,可任以偏师,责以成功。</p>
四也。就有其人,而尊卑无序,王爵不如,若恃众怙力,将各棋峙,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p>
五也。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况其壮勇之士,以当妄战之人乎!其胜可必。</p>
六也,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驱虎兕以赴犬羊。</p>
七也。又明公将帅,皆中表腹心,周旅日久,恩信淳著,忠诚可任,智谋可恃。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势,犹以烈风扫彼枯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