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修录汉书,正统之争!(2 / 2)

蜀汉 雨落未敢愁 2952 字 4个月前

然而,在这私密的椒房殿内,她却如同换了一个人,变得热情如火,大胆奔放,这种极大的反差让刘禅既感到惊喜又有些许的不适应,却也在无形中增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刺激感。</p>

他轻轻抚摸着皇后的发丝,眼神中既有宠溺也有疑惑,仿佛在试图探寻这双重性格背后的秘密。</p>

穿戴整齐后,刘禅缓缓走出椒房殿,脚步虽显沉重,但眼神已恢复了往日的清明与坚定。</p>

他穿过曲折的回廊,步入宣室殿。</p>

宣室殿内,群臣已列队等候,气氛凝重而庄严。</p>

刘禅踏上龙椅,目光扫视一周,最终落在了丞相诸葛亮的身上。</p>

诸葛亮身着朝服,面容严峻,手持一卷密报,步伐稳健地走向御前,双手呈上关于魏国的最新情报。</p>

大内官黄皓接过奏报,递到刘禅面前。</p>

皇帝看了有一段时间之后。</p>

尚书令法正紧随其后,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魏国新君曹叡登基未久,朝局动荡不安,其虽欲掌权,然阻力重重。加之魏国近年来战败连连,四面受敌,虽鲜卑之患已暂时平息,但青州、豫州、司隶等地,战事仍频,国力大损。</p>

不过,曹叡此人,能力尚属上乘,他巧妙地将托孤重臣分派至边疆,既稳定了边疆局势,又削弱了朝中异己的力量。</p>

同时,他编撰汉书,明为尊崇先贤,实则暗中调整官员职位,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使朝局渐渐被他所掌控。”</p>

刘禅静静地聆听着,双手轻轻交叠于膝上,目光深邃。他的脸上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但心中却已波涛汹涌。</p>

曹叡,还是有能力的。</p>

但他的能力,是守成之能,如今这个局势,他真能把握住?</p>

不过</p>

魏国的局势变化对于大汉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把握,全凭一念之间。</p>

这时,大殿内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群臣们或低头沉思,或交换眼神,各自在心中盘算着对策。</p>

刘禅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殿:“诸位爱卿,魏国之事,关乎我大汉安危,需从长计议。”</p>

诸葛亮立于殿前,身着丞相朝服,衣袂随风轻摆,他的面容虽无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智慧与决心的光芒。</p>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与未来:“天下久战,百姓疲敝,皆望圣王一统寰宇。陛下,当前局势对魏国而言,已是越发不利,我等对待魏国的方式,亦需顺应时势,有所改变。”</p>

刘禅闻言,微微愣了一下,他抬头望向诸葛亮,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期待。他轻声问道:“丞相以为,需要有何种改变?”</p>

诸葛亮面无表情,但眼神却异常坚定,他继续说道:“启禀陛下,臣的意思,便是要利用一切可用之力量,击败魏国。据臣下所知,魏国之中,心向大汉,意欲反魏投汉者,不在少数。</p>

然而,陛下以往对待士族的态度,让他们心生畏惧,不敢轻易投靠。若能打消这些人的疑虑,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尊重,或许伐魏之路会简单许多。”</p>

刘禅听后,沉默片刻,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似乎在思考着诸葛亮的建议。</p>

他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闪烁,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p>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对士族并无苛待之心,只是有时政策所需,不得不为之。这样,魏国士族若愿归顺大汉,他们原有的特权,在大汉同样可以享受。</p>

但,大汉自有其规矩,他们亦需遵守。大汉与魏国,本就不同,我们的官员体系,是由士族、讲武堂以及各地学堂培养出的寒门子弟共同组成。”</p>

对于士族,刘禅还是有警惕的。</p>

但先让步,也不是不可以。</p>

待到时机成熟,再以科举制逐步削弱世家势力,此乃长远之计。</p>

如今,为了一统天下,做些必要的妥协,也并非不可。</p>

人,总是要善变的,强如毛主席,当年国家统一战略之时,不也对常凯申投降所部做出了许多妥协?</p>

日后再来清扫,亦是易事。</p>

如今,早一日一统天下,百姓便能少吃一日的苦。</p>

诸葛亮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p>

陛下年纪虽轻,但处理国事,看待问题的深度与角度,不比他差多少。</p>

诸葛亮对着刘禅行了一礼,洪声道:“陛下圣明,能如此深明大义,实乃大汉之福。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一统寰宇,让百姓早日脱离战乱之苦。”</p>

说完,诸葛亮转身走向案几,从袖中取出一卷密报,轻轻展开,指着上面的地图与文字,向刘禅详细解释起魏国的局势以及可能的战略部署。刘禅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提出几个问题,诸葛亮则一一解答,两人之间的配合默契无间。</p>

随着讨论的深入,宣室殿内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群臣们或站或坐,围拢在刘禅与诸葛亮周围,各抒己见,共同商讨伐魏大计。有的提出加强边防,以防魏国突袭;有的建议联合东吴,共同对抗魏国;还有的则主张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伐魏做好充分准备。</p>

正当宣室殿内气氛热烈,群臣纷纷为伐魏大计献计献策之际,费祎缓步上前。</p>

他身着一袭太仆官袍,衣角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摇曳,面容严肃而专注。</p>

费祎微微躬身,向刘禅行礼后,沉声说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魏国近来着手编修《汉书》,意在彰显其正统地位。我大汉,作为汉室正统,岂能落后?臣建议,我大汉亦应着手编修《汉书》,以昭示天下,我汉室之正统,不容置疑。”</p>

刘禅闻言,目光一闪,他深知编修史书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p>

他轻轻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在场的群臣,见群臣都没有什么意见。</p>

于是,刘禅朗声说道:“费祎之言,甚合朕意。编修《汉书》,以示我大汉正统,此乃千秋大业。朕决定,由丞相、尚书令、太傅、太仆共同主编,征召全国史官,设立国史馆,专门负责编撰《汉书》。”</p>

宣室殿中的群臣闻言,皆面露喜色,纷纷领命。</p>

他们知道,编修史书不仅是一项好差事,更是展现自己才华、留名青史的大好机会。</p>

一时间,群臣们心中都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p>

费祎见状,心中暗自满意。</p>

编修《汉书》不仅能够彰显大汉正统,更能够凝聚人心,增强国家的凝聚力。</p>

编修《汉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为了正统之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p>

“陛下,臣等定当竭尽全力,编撰出一部能够流传千古的《汉书》。”</p>

被任命编修的大臣纷纷表态。</p>

“诸位爱卿,编修《汉书》之事,关乎正统。朕希望你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项千秋大业。待史书编成之日,朕定当重重赏赐!”</p>

群臣们闻言,纷纷跪拜在地,齐声应和:“臣等领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p>

天下一统。</p>

方才能够发展经济,发展科技。</p>

要让大汉的旗帜插满四大洲五大洋。</p>

任重而道远啊~(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