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各取所需(1 / 2)

晚明海枭 朱楼醉茶 1190 字 3个月前

“不要谦虚,天如,你即算比不得诸葛武侯,至少也能与张仪、公孙衍比肩。”</p>

林海笑着又称赞了一句张溥,以应社今日之基础,两年内能做到统合全国文社,那确实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张溥的苦心谋划以及纵横捭阖。</p>

这货要是放到嘴皮子逞英雄的战国时代,就凭他那三寸不烂不舌,外加一肚子坏水,那高低也能混个青史留名。</p>

张溥这回倒没有谦虚,毕竟纵横家在古代的名声并不算好,林海这话在他听来倒有点像骂人。</p>

只听他接着说道:“登万兄,你方才还问了如何压倒杨维斗和周介生,晚生认为这完全不是问题。杨维斗不能容人,周介生胸无大志,且其大伯名列阉党十狗,此二人在应社尚能与晚生并驾齐驱,若是天下文社合于一统,晚生敢断言盟主非我莫属!”</p>

张溥这话倒也不全是吹牛逼,周钟那阉党大伯且不说,他也确实不是那种非得跟人争的性子。</p>

艾南英之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周钟之前和他书信探讨了几次关于选文的标准,后来发现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只是以“腐儒不知时变”而一笑置之。后来艾南英再找他,周钟压根就不搭理了,没有一定要压倒他的劲头。</p>

张溥就不同了,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最后把艾南英搞得众叛亲离,当时跟着他上蹿下跳最积极的就是那位后来被崇祯在金殿上打断双腿的吴昌时。</p>

至于杨廷枢,此人平生以气节自负,向来是崖岸自高,对于他看不入眼的人,向来就没什么好脸色。</p>

相比之下,张溥的架子就要小得多,像杨彝、吴这些没什么文采的土财主,人家一样能处得很好,也通过这些人办成了很多事。</p>

当时嘉兴有个叫孙淳孙孟朴的生员,早在应社时期,此人就为了社中事务四处奔走效劳,以至于得了个“孙铺司”的绰号,所谓铺司就是指的驿递人员。</p>

结果就这么个为应社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杨廷枢却十分看不上他,孙淳几次给他上拜帖都视而不见,反而呵斥道:“我社中未见此人!”</p>

当然,这其中也有个缘故,那就是孙淳在崇祯元年底又和吴江县的吴等人成立了个复社,所以让杨廷枢很不爽。</p>

这件事有很大可能是张溥一手策划的,因为当时他就在吴家里教书,而孙淳一向都是鞍前马后地为张溥和周钟效劳。</p>

张溥这么做就是为了把应社并入这个新成立的复社,至于好处至少有以下两点:</p>

一是在应社的原有体系下,张溥很难压倒杨廷枢和周钟,尤其是杨廷枢,但改换门庭之后就不一样了。</p>

二是其他文社并入复社的阻力相对来说小一点,毕竟就连应社都并入这个新成立的复社了,要是直接并入应社的话那看起来就像是被吞并了。</p>

后面这点估计也是张溥能说服杨廷枢、周钟等应社魁目,最终同意把应社并入复社的原因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