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人们离别京城长安,送行的人都要送至灞桥,折柳赠别。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送客出城,都至卢沟桥,小住yi'yè,次晨起程过桥,所以后来有了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
下弦之月,衔在西山边上,黛色笼罩,滔滔大河冲出峡谷,如银蛇蜿蜒,至桥下奔腾东去。过往商旅,人墨客,升迁或谪贬的官宦或寄情山河,或感慨人生短促,或叹息旅途艰辛,或留墨或留诗,已经形成卢沟化现象。以卢沟桥为背景的诗流传下来有几百首,以唐朝刘皂“渡桑干”最为著名: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936年金振中带着他的加强营到卢沟桥接防,他不是来写诗的,也不是来感叹河山壮丽的;
。他是军人,他带着他的队伍在卢沟桥出现,预示着卢沟化淳朴古风的结束,将开始的是为民族生存拼搏的血与火!那是新的歌,悲壮而又悲惨!
宛平城,过去称拱北城,也称拱极城。拱北,拱卫北京的意思;拱极,“极”是人臣之极,即皇帝,拱极也就是保卫皇上保卫社稷了。
从卢沟桥和拱北城建筑位置分析,卢沟桥为交通咽喉,拱北城为屯兵之地。拱北城在桥的内侧,即靠北京一侧东侧。从军事角度看,敌人来自对岸,来自桥的西侧,拱北城西出,控制住石桥,使西侧攻来之敌不能通过。
现在的情况,今非昔比。ri'běn的华北驻屯军已经捷足先登占领了丰台,丰台距卢沟桥只有7公里,而位置在宛平城东,卢沟桥与北平城之间。“拱北”、“拱极”现在都失去了意义。
它唯一的目的是守卫住北平与中原腹地的交通咽喉,使其通畅,勿令ri'běn人扼死北平。前面已经提到,实际上守住卢沟桥,不等于交通线不被ri'běn人切断,但是不守住卢沟桥,咽喉必被ri'běn人切断。
而且敌人在其背后,随时可能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切断宛平城与北平联系,使宛平成为孤立据点。可见守卫宛平实为艰险任务。再看看金营长的兵力部署,你会感到莫明其妙,其实也是必然。
一旦战起,不仅存在固守桥头的艰巨,同时面临着争夺丰台的厮杀。日军已经经常以卢沟桥为“假想敌”进行演习,战事已迫在眉睫,已经不是希望中的争夺丰台,而是卢沟桥能不能自保的问题。
兵戎相见这个成语,是指两军发生武装冲突。语意内含丰富,词意雅,充分表现华夏字的特点。可是,若看华北军事形势,你会对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做更切实更准确的解释。
前面已经多处提到,日军不断在平津市区及近郊军事演习。例如:在北平长安街举行的坦克步兵巷战演习。
在演习的街道两旁,华夏军人的岗哨如同路边行树,一直伸延下去。这些哨兵身着英式军服,手持上好枪刺的。因二十九军非常重视士兵身体素质的训练,所以,每个士兵身体精壮,站立如桩,瞪着眼睛,看着日军的步兵和坦克从他们的眼前过去。将军们还经常表彰他们:
“没给华夏人丢面子!”
反之,华夏军队的演习,日方的监视也是如此,甚至过之。不仅监视,还对华夏军队的战术、技能、特点等进行研究,很想发现有如大清国海军士兵把军服挂在大炮上凉晒的信息。二十九军官兵这一点还够面子――没有这样的信息。
如此敌我两军见面的特殊规定情景,实属历史上鲜有,可否称之“兵戎相见”!
单说那卢沟桥,1937年6月以后,丰台日军到卢沟桥附近演习频繁起来。
一般的说,日方演习的目的xing比较强,如:以某街某巷为目标的巷战演习,以某地某军为假想敌的进攻演习等。而华夏军队的演习目的朦胧,大都属“shi'wēi”xing的演习,就是“不蒸馒头蒸(争)口气”。对于敌方的特点,可能发生的情况,敌方战斗力,将领用兵方法等很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