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抗战指导思想(2 / 2)

也就是说,未来的对日作战中,我军应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应是以守为攻,在兵力部署上坚持纵深防御,不要采用一线制;分散敌军,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对我大举攻击,持久消耗敌人。由此可见,他不仅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的抗日战争必将是场持久战,而且还指出抗日战争应采取持久消耗的方针。

蒋百里认为我国坚持持久战战略有两点理由:第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地广人多及技术、装备的落后决定必须进行持久抗战。土地广阔,就有回旋的余地,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步造成有利于我们的兵力对比,等到我转弱为强,就可以消灭敌人;当然蒋百里明白军队装备及训练等对战争的主要影响,但他并不“唯武器论”,“一个民族永生存求自由的意志”无人可以压垮,也无人可以使之屈服。其次,华夏的经济结构也决定华夏必须坚持持久战。蒋百里认为华夏是个农业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其经济中心并不像发达国家一样集中在几个城市里。

第二,持久战战略是由我们的敌人――ri'běn军国主义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蒋百里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指出,推行侵略政策的国家一般是“以攻击速战为成功之条件也”。ri'běn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如要想打败华夏,必须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才能保证其侵略所得,因此我们要坚持持久消耗战略,便可能胜利;

听完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蒋光头询问三位参谋长。

何应钦道:“纸上谈兵,失去工业之发达东部,连子弹都制造不出来,这仗怎么打。”

白崇禧道:“扬长避短,发挥全国之优势,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拖死ri'běn之经济,我方可全胜!”

李卫东先是站起来,对蒋百里先生深深的鞠了三次躬道:“先生已久病之身,写下抗战指导方针,使得华夏军队长了双明亮的眼睛,有此《国防论》,华夏必将通过此战,崛起在世界东方。”

三大参谋,此时二比一,主战压倒主和的何应钦。

蒋光头道:“卫东经略西南,很多民营的企业已经西移,你在行动上,走在了百里先生的前头,看来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很好,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很多军工企业,还需要时间,若要打,最好拖到明年。”

李卫东道:“鬼子在平津,不断制造摩擦,恐怕已经拖不到明年了。”

白崇禧道:“那只能提前开辟第二战场,以此换取转移的时间。”

蒋光头道:“卫东,你去北平,建生与敬之筹划上海战事。”

会后,李卫东提议蒋百里先生去三亚治疗,蒋光头批准。

二十九军是一支杂牌军和地方实力集团,要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日蒋之间的矛盾和华北的特殊形势,为二十九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宋哲元、张自忠等正是利用了这两点,才谋取了冀察平津的控制权。但要在这块地盘生存、发展,他们就不能与ri'běn人发生大规模冲突,才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局面。

这在二十九军将领认识是一致的,乃至号称主战派的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认识都是一致的,如冯曾就如何应付ri'běn人对部下道:“我们既要本着南京zf的指示办事,又要保全现时本军处境。平津是我国著名的大城市,也是我国政治、经济但从好的方面说,平津地区不但能满足我军的开支,而且还可以壮大实力,舍此再难得此机会。因此,与日军争端,越往后推迟越好,望你们好自为之。”

其次,冀察当局的对策是由南京国民zf对日政现所决定的。国民zf预计华日全面抗争将于1938年爆发,在此之前为进行抗战准备,需要避免华日大规模冲突,即所谓“zf抗日准备未周,不要轻启战端”。

冀察政务委员会主要使命,就是在蒋日之间扮演缓冲角色。从这个角度,宋张的对日妥协确具有忍辱负重、为国苦撑的xing质。也就是说,冀察当局的所谓对日“亲善”政策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表面亲善,实际敷衍,绝不屈服”。这就是他们的对日政策。

在日蒋间扮演缓冲角色诚非易事,需要忍辱负重,忍受误解;需要强压怒火,委曲求全。张自忠之所以感到“精神上苦到万分”,原因就在于此,否则,用他的话“抗战是国家大事,要是我自己的事,早与鬼子拼老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