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大好事!</P>
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后,医生从身旁的桌子上拿起体检单开始记录。</P>
就在这时,对方突然抬头看了一眼黄河的脸,紧接着又急忙翻出档案认真比对。他的表情变化十分明显,眼瞅着从最初的疲惫转换成了满脸的惊喜。</P>
“黄局长!我的天啊!没想到您居然回到了山西。”</P>
“都怪我忙傻了,刚刚居然没注意到是您。快坐快坐,我现在就去给刘院长打电话,让主任们赶紧过来。”</P>
“您有什么需求就给我说,千万不要跟我们客气!”</P>
虽然黄河没有直接投身于八路军医疗体系的建立,但他的间接贡献毋庸置疑,在全军内绝对可以排到前三十名。</P>
毕竟每月一吨的各类药品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在光头断了军饷和各种物资配给的现在显得尤为重要。</P>
更别说还有五名主任医师,跟随药品一起来到根据地。</P>
这个级别的医生在当今的时期,要么是各大医院的扛把子人物,要么就是国立医学院内的顶级教授。</P>
在「根据地的医科大学」决策解锁前,各级部队所需的西药只能通过地下交通线从敌占区秘密购买。</P>
这不仅需要花费本就捉襟见肘的采购基金,还要面临各式各样的危险。</P>
即使配合上华润集团的秘密通道,八路军的西药供给依旧有不小的缺口。</P>
随着战争进入僵持状态,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敌占区,都将药品和医疗器材列为禁运品,采购的难度大大增加。</P>
尽管八路军后勤部门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深入敌占区的城市,购买一些必需的麻醉药、磺胺、碘片、碘化钾等药品和听诊器、血压计、手术刀具等医疗器械。</P>
但采购永远只是杯水车薪,巨大的亏缺把当时还是采购署署长的黄河急得满嘴水泡。</P>
当然了,活人不可能被尿憋死。</P>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P>
在西药技术无法突破的当下,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自然而然成为了部队各大制药厂的首选。</P>
早在1939年年底时,三大主力和边区制药厂的年产量就达到了1.8吨,只不过这个数字还远远不能满足部队的需求。</P>
好在「根据地的医科大学」决策解锁后,在数位教授和主任医师的牵头下,八路军制药厂的产能整整翻了十九倍。</P>
甚至还改进工艺开发出了诸多成品药剂和中成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药西药两开花。</P>
再加上系统内提供的一吨西药,各大野战医院每个月可用的药品份额已经突破了三吨大关。</P>
非大型战役时期,盈余的药品可以以成本价出售给根据地内的老百姓们。</P>
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民众们的治病难问题,还能回笼一波资金用于新药品的开发,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石多鸟。</P>
反观光头治下的果脯,按理来说对方的制药业应该发展得也不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