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p>
自然而然的更会产生。</p>
<div class="contentadv"> 这些人自然会细致到任何一个角落,去证明事实真相如何。</p>
这也是李景霖让导演删去看起来有些暗讽的话语的真实原因。</p>
整个片子都在拿事实阴阳怪气你。</p>
那语言上自然就不需要了。</p>
我提,那也只是中立客观的提。</p>
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反而更能收获那些知识分子们的喜爱,而这么一喜爱。</p>
坏了。</p>
他们就全部成为发声筒了。</p>
至于这片子在国外是否能被看到,看到的人是否又会咬文嚼字的抠细节。</p>
李景霖是一点都不担心的。</p>
见微知著。</p>
愿意将小细节放大到社会问题的人,全世界到处都是,甚至绝大部分人就是这样。</p>
反而是懂得分辨个例的人才是少数。</p>
“其他的呢?”</p>
“其他的地方都很不错哦对了,我再说,加强小人物的存在感。”</p>
李景霖微微一笑。</p>
这一段剧情中。</p>
是以现代人去敦煌莫高窟考古的视角,去探索当年发生的事。</p>
而古代视角,则是放在了一位最不起眼的小人物的身上。</p>
李工。</p>
甚至没有名。</p>
以一位小人物的视角,来参与到浩浩荡荡的历史之中,会更有宏伟感。</p>
而如果如李景霖所说,加强小人物的存在感,进一步肯定小人物的贡献。</p>
那既能符合华夏独特的集体主义思想,更能在文章中,体现出人民力量的重要性。</p>
这对西方的那些“中吹”来说。</p>
更是一记绝杀。</p>
或许,一个纪录片,看似不起眼,总感觉很难引起议论。</p>
但实际上的情况却会完全相反。</p>
反而是这种更为倾向于学术,严肃的内容,更会引起一些高知分子的关注。</p>
通俗易懂,只是指明面的通俗易懂。</p>
李景霖可从不指望凭借一个纪录片就能让谁一下子豁然开朗。</p>
只需要点到知识分子能够get的地方那就足够。</p>
纪录片就是传递一个文化与思想的。</p>
这玩意自然会有一大群人来解读。</p>
在差异化的碰撞中,动静想消停一点都难。</p>
这样,便正如李景霖所言。</p>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p>
时间过去的很快。</p>
又是两周度过。</p>
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推进,《河西走廊》纪录片的工作进度已经来到了百分之90的这个样子。</p>
即内容完全决定完毕,并且实际拍摄,剪辑,配音,配乐工作全部完成。</p>
接下来,基本就是申请审批,发行等一系列的工作,以及安排其后续的一些统筹任务。</p>
而在审批之前。</p>
整个剧组的演职人员,文案编辑人员,以及其他单位的顾问团,包括总导工作监制的李景霖,汇聚一堂,开始观看纪录片放映。</p>
进行审批前最后一轮“集体观看”的环节。</p>
在场的众人,几乎全部都是专家级别的存在。</p>
涵盖了历史,民俗文化,美术设计,音乐制作等多个领域。</p>
而这个环节,正是需要所有人对纪录片开始进行挑刺。</p>
这也是一部纪录片想要精益求精,所必须要经历的环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