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深入农村(1 / 2)

青云直上 鹅城知县 1528 字 2022-09-04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深入农村

叶平宇坐在车子里,唐凯和司机两人寻找着路向前驶去,到了前面一个路口,叶平宇看了看,突然说道:“就从这里进去,我看看。”

车子拐入一条狭窄的道路,明显与刚才那种宽阔的大路不同,看上去坑坑洼洼,颠簸不平,车子行驶在上面来回地颠簸,唐凯担心叶平宇坐在车里不舒服,但是这条路是叶平宇自己要走的,所以他也不能多说什么。

如果此时陈增富知道这条路这么难走,他一定会脸都绿了,之前给叶平宇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现在却是让叶平宇看到了这样的一条路,明显会让叶平宇不高兴,城市的公路修的这么好,农村的道路修得这么差,两相对比差别太大了。

远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唐凯突然听到了,他不知道叶平宇要进入这条巷子的目的,难道说又要去学校?从叶平宇视察时的情况来看,叶平宇好像很关注教育问题,在富宁县如此,而到了达宁县也是如此,现在叶平宇大概是想着去这里的学校看看吧。

“叶书记,我们是不是要去学校?”唐凯想了一想,回头对叶平宇道。

叶平宇一听他如此说,便感到唐凯很聪明,居然猜出了自己的用意,作为秘书,就是需要这个样子,能迅速领会领导意图,不让领导主动去吩咐,否则这个秘书便是不合格的,看来唐凯这个秘书倒是选得对了。

叶平宇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然后轻声地说了一句:“去看看。”

唐凯心里立刻很高兴,作为一名秘书,他现在就是需要转变身份,从记者变成秘书,思维的方式也要转变,原来可以肆意地表达个人的见解,但是现在却只能从着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观察领导的一言一行,从而去分析领导的意图,较好地去打提前量。

车子慢慢地向前行驶,过了有十来分钟,车子便来到了从里面发出朗朗读书声的地方,叶平宇透过车窗向外看去,只见这里真是一座学校,一座农村的学校,没有大门,只有五六间连砖瓦房都不是的土屋,在一棵歪脖子树上,挂着一块生铁,是用来敲击上课铃声的,远处一堵墙上写着学校的名字,这是一个村小学。

看到村里的小学是这个样子,叶平宇便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是什么情况了,如果村里老百姓有钱的话,绝对不会在这个地方上学。

看来,达宁县在教育问题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相比起富宁县重视的力度简直差得太远了,达宁县只是在外表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好多地方的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整个县只是富了一批靠着卖资源发达起来的人。

相比起富宁县的整体贫困,达宁县的贫困更加让人感到揪心,达宁县对外宣称还是一个经济水平较高的县,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啊,虽然统计数字是这样的,但是那只是冷冷冰的GDP数字,并不能代表富裕水平。

叶平宇让车子停下来,从车上走了下来,唐凯急忙跟着跳下车,看着远处的学堂,叶平宇驻足良久,没有说话。唐凯看到后说了一句道:“叶书记,农村的小学现在比较调弊,很少有学生上学了,只是实在没钱的人才在这种农村小学里上,全市好多地方也出现这种情况,也并非达宁县这个样子。”

唐凯身为记者跑过的地方多,这也是叶平宇想着让他来担任秘书的原因之一,记者对南州的情况了解多,把他调过来当秘书,可以让他省了很多的事。

果然,叶平宇一听到他这样讲,便是动了容,说道:“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情况?”

唐凯答道:“是的,也有这种情况,只是破败的情况有所不同罢了,这个村的小学属于比较严重的,而富宁县那边比较重视教育,在全市来说相对就好一些,但是也有比较破败的学校,政府的财力不够,不可能所有村小学都建成统一标准,如果将来学生减少了,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叶平宇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这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校这个样子,至少要进行简单的维护,不是非要建新的房子,你看富宁县就是这个样子,维护一下就好了,这个事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重视不重视教育工作,如果重视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感觉还是叶平宇看问题深,唐凯不得不佩服,心想还是领导高明啊!心里这样一想,唐凯说道:“达宁县看来没有这种意识,叶书记,达宁县是一个很复杂的县,我在当记者的时候就听到了好多传闻,这个地方的人为了争夺矿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一些领导干部也是参与其中,您说要整顿矿产资源秩序,这太好了,如果再不整顿,非得出大事不可。”

唐凯作为记者见识非常的广,同时也属于忧国忧民型的人,不像那种为混口饭吃的记者,因此现在有了给领导当参谋的机会,他就在叶平宇面前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讲了出来。

觉得唐凯与自己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叶平宇心中自然对唐凯有了更多的好感,想了一想说道:“那我们去附近的矿厂看一看,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唐凯立刻答应,叶平宇转身上了车,然后继续向前驶去,寻找着附近的矿厂,不一会儿,他们就是发现了矿厂的痕迹,有车辆不断进出,都是一些货车。

这又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叶平宇放眼看去,只见这个村子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无疑这是矿厂污染的原因,村子里有几户农家,都是一些比较低矮的瓦房,看来有矿厂的地方村子也是不怎么富裕,只是远处有几户盖着楼房,看来条件比较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