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召见智光(1 / 2)

回明 无辜的虫子 2583 字 2022-09-04

梅殷的死,也不能说给朱允炆带来很多感触,身为帝王几十年来虽然没有亲手杀过一个人,但是见过的生生死死也太多了,作为一个上位者,一句话甚至一个神情,都可以让尸横千里,血流成河,这一点朱允炆是很有感触的。

那种无奈是从内心的最深处升起的,这一切让他想起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如果一列受惊狂奔的马车驶在路上,正前方走着四个人,叉路上走着两个人,作为架车者,该将车赶向何方?

同类型的问题朱允炆在另一个时空看过不知多少遍,但是现在自己好像又在面对这个问题。答案当然是牺牲掉那两个人,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

梅殷就是那两个人之一,如果朱允炆不把事态控制在一件事情当中,那么二皇子的被构陷,就会渐渐演化成更加激烈的对抗,从这件事情的反应上,已经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动用自己的力量,准备就这事而大做文章。

朱允炆不想杀人,那么就只有控制,他先为自己的儿子撑腰,然后再借着梅殷打压了朱文清哪一方的反弹,其实他不想拿梅殷开刀的,他最初的目标是楚越,但是梅殷实在是毫无忌惮了,隐然成了解缙等人被禁足之后,二皇子一系的代言人,如果此时还要拿楚越开刀的话,梅殷会不会就势反扑呢?

答案的结果是:会。从梅殷渐渐的想把这件事往朱棣的身上牵涉开始,朱允炆就已经动了杀机,如果不赶快刹住这股苗头,那么这场构陷就成了一次内外勾结的谋反大案了,那个时候,无论是谁做车夫,那辆受惊的马车都会往人多的地方轧过。

所以梅殷是自己把自己推向绝境,同时西北军镇被勒令告老,接替他的,正是当年内厂的叶孝天。至于什么原因,估计除了朱允炆和楚越两人知道之外,谁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大家就是知道皇上召见楚越后,楚越向兵部主动递交了辞呈,然后就离开京师,往杭州而去了。

楚越也没有犯错。在大家的眼里不过是一个替罪羊而已,只有这个西北军镇总督知道,皇上是忌讳他对勇王朱棣的敌意而已,不过作为还有一年就要告老的总督,这个结局还算能接受。至少没有丢掉性命的同时,还接受了皇上的另外一个任务。

那就是在江浙试行皇上准备的警察制度,皇上要裁军了,在这个时候,却要裁军了,楚越有些不情愿也无可奈何,大明现在要供养近三百万的军队,还不包括朱棣在西亚的大军。所要消耗的数目简直是不可想象。这一点楚越却是知道,但是却没有想到皇上在此时裁军。

皇上是在为退役的军卒打算,准备在各地成立警察组织,代替捕头、捕快所组成的六扇门,专司缉拿盗匪、查缉走私之责,这个制度朱允炆在十余年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当年击败帖木儿后。朱允炆曾经去过居庸关,虽然已经距离上次作战已经数月。但是那萦绕在居庸关上空的血腥之气仍旧清晰可闻,这让他心里震撼。再追溯起来,当年由于杨蝶的左臂被斩断,他一时气愤难当之下,下令诛杀所有刺客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那次是出于义愤,心痛于一个美女的左臂断落,冲动之举而已,事后他想起那滚落的人头,依旧是有余悸的后怕。

但居庸关之战不同,大明的十数万将士和帖木儿的二十余万大军同时埋尸于此,那是他筹谋多年的计划,后果他能预想的到,但是却不能承受那么沉重的惨烈。他不明白在一些骑士中所描写那杀人不眨眼的残忍,朱允炆也深知自己做不到那一步。

那时他心里已经极度厌恶战争了,可是一直在对海外扩张着,不是裁军的时机,现在自己老了,也累了,要歇息了,于是就将这个事情提到议程上来了。

印度已经囊括在大明的版图之内,在此期间,朱允炆攻击在印度半岛上安插了十四个王爷,给予了他们额外的权利发展,除了军队之外,王府的护卫力量太小了,就藩的王爷无权过问军事,那么就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武装,朱允炆又不想给这些藩王招募私兵的借口,于是警察这个词就在朱允炆脑海中显现出来。

按照大明现有的制度,地方上所拥有的六扇门力量太小了,固然是因为捕快在如今还是属于“贱业”,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免有辱斯文。即便他们脱离捕快行业,其子孙也必须在三代以后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朱允炆想纠正这种思想,但是实在是太难了,一些思想已经在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内能纠正过来的,更何况这些还只是小事情,朱允炆没有那个精力去天天顾及,到如今,就索性慢慢的用警察一词代替捕快,那样比改变人们的思想应该更快一些。

楚越的任务就是在杭州成立大明警察学院,收拢一批伤残兵卒,在杭州试行这个政策,慢慢的培养教官类型的人才,待到一年后,皇上颁布了成立警察部队之后,估计楚越就是大明第一届的警察总长了。

京师里暂时稳定下来,很多跃跃欲试的大臣,都被皇上严厉而又令人措手不及的手段打乱了阵脚,本来想还会有一些争议,只要有争议,他们就有机会将事情闹得更大一些,牵涉的更广一些,但是皇上却根本不给他们争议的时间,一句话就把礼部侍郎柳春搞定,摆明了就是要为儿子撑腰。

就算是有些不甘心,想想梅殷的下场,这些大臣们在没有想好对策之前,不免要担心一下自己的脑袋了。梅殷是谁,皇帝的姑父,两朝元老。

就那么一句话就被赐死了,说一句实话,大家还真的没有感觉到梅殷犯的是死罪,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就算是见了军方之人还有藩王府的人,也不至于被赐死吧?想到这里,那个还敢多说话。难道自己的底子比梅殷还要硬吗?

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不过此时皇上又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皇上下旨。召见北平法云寺主持智光和尚,说是听闻智光和尚医术高明,请其至京师为皇上诊断病情。

一个“请”字不足于令人惊讶,召见和尚只会令道教中人如坐针毡。但是皇上却说为自己诊断病情,这等人自曝自己有病,不免令人十分震惊起来。

半个月后,午后申时,寄居鸡鸣寺的智光和尚在侍卫的引导下来到朱允炆的寝殿坤宁宫。

这位僧人走进皇帝寝宫。一眼便见到两鬓斑白的建文皇帝,连忙趋前说:“贫僧智光叩拜皇上!”

朱允炆听说“智光”二字,却是眼睛一亮,一副惊喜异常的模样,忙探身正眼看去,说:“呵,你就是传言中令东宫有子嗣传世的智光大师?如此快速赶来,一路上舟车劳顿。真是委屈大师了。”

智光忙说:“岂敢岂敢!贫僧忧心皇上圣体。一路兼程而来,能见到皇上,乃是贫僧三生有幸,怎能称作委屈呢。”

朱允炆苍白的脸上露出笑容。命宫内女官赐坐。打量着这位神秘的的赤脚僧人,六十多岁了,依然面色如丹。油光可鉴,一副慈颜善目。比起自己。只是显得雍容肥胖些。大而方厚的嘴唇如佛祖塑像,一身黄袈裟下赤着双足。

“陛下日理万机。过于操劳。”智光望闻切脉之后,对皇帝病情的严重程度已经了然,心疾热燥之症可谓可大可小,只能慢慢调理,但又不直言,于是满面堆笑地说道:“圣上,眼下之症是心疾,暂无大妨。贫僧献上自制丹药六十颗,早晚各服一粒,可以舒血清心稳缓心房,抑制冷痛,夜间也自然睡得安稳了。”

“朕所患此疾已有数年,如今年纪大了,病相日渐严重,朕深知生死由命,皆天意也。你且直言,朕此次病疾,实在情形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