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术心想,汉人真是肚子里弯弯肠子多,怎么一眨眼又是个什么主意来了。难道不是朱棣来时的交代吗?为什么还绕那么多弯子。
便说:“贵使就别那么多客套了,快说吧,本汗听着。”
袁容说:“其实也不难,我们两方大军威势已成,现在可以向大明提出和谈,做出一副捞便宜的模样,提出互相经商做生意。这样既可为我们进军打开一道通途,又可麻痹对方军队的思想,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帖木儿听罢,笑道:“这主意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大明将领不可能那样容易答应。他们能上这个当?”
袁容喝了一口茶,自己拿茶壶又添了一点,然后说:“对方在辽东的军事力量负责人,主要是耿炳文、傅雍和盛庸三人负责,盛庸不用说了,这次宣化失守,再加上居庸关损失惨重,恐怕皇帝不要他的命,他也在辽东呆不住了。”
“不知道还会派谁过来,但是耿炳文和傅雍两人,一个是年岁已老,一个是未经历过战争,所以我们只要提出要求,并做出退兵的模样,相信在盛庸的前车之鉴下,他们不敢随意和我们翻脸。而且,我们在北平还有内线,知道一个消息,那就是明朝的皇帝到了北平了?”
帖木儿精神一振,高兴地说:“这么说来,本汗就明白了,贵使说的是,皇帝在北平,那个叫盛庸的要被杀头的情况下,那些将领们肯定要做出一些模样,但是还不敢承受巨大的损失,以免想盛庸一样被杀头?”
袁容点点头,做出了肯定的答复,然后又说:“王爷说了,甚至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和谈,只要那个懦弱的皇帝一松口,他的臣下们立刻会照着咱们的计划行事。”
“而且那皇帝是读书人,特别注重孝道,王爷又是他的叔叔,所以只要王爷提出和谈,基本上有八成的成功希望,届时只要磨上一段时日,我们王爷自然可以召集旧部,说不定长城可以不攻自取也是有希望的……。”
帖木儿一直很注意听袁容的说话,当听到朱棣用亲情做赌注,来反对自己的侄子时,心里颇为不以为然,但是听着听着,觉得袁容的话有着很深的含义,难道自己还没有想过征服朱棣,而朱棣却想自己臣服于他吗?
否则为什么一切都要以朱棣为首,他没有在袁容的话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难道自己几十万大军还不值得朱棣重视?
袁容好像是看穿了帖木儿的想法。十分恭敬的站起身来一礼,然后说:“大明比较排外,自古以来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这倒不是王爷轻视大汗,但是有很多事,如果由王爷做,召至的反对也会小一点。小皇帝不承受那么多的压力,答应的也肯定会爽快一些。”
帖木儿的脸色有些发青,也不知道是气的,还是心事很重导致的,在那里沉吟不语。朱棣的计划很简单,就是一切以朱棣为首,帖木儿作为朱棣请来的援兵,暂时保持对大明边境长城的压力,然后由朱棣出面,向大明皇帝提出议和,松懈对方斗志的同时,积极的寻找内应。然后只要进关。那就可以平分天下。
计划很合理,也很妥当,但是帖木儿戎马一生,怎么甘心到老了,成为了别人的枪柄。自己是来侵略的,发动的是圣战。怎么到头来处于了次要位置。
他心里有些乱,匆匆的结束了这次谈话。姚广孝、哈里负责招待袁容一行。
几日后,袁容离开帖木儿大军驻扎地点。回到了辽东燕王行营,在帖木儿的请求下,朱棣还要再行筹集一部分粮草,以维持帖木儿大军的生计。
哈里秘密的觐见,几日来,他千方百计的通过姚广孝对于朱棣的实力做出刺探,结果是令他吃惊的,朱棣不但拥有兀良哈地区的大幅面疆土,而且拥有朝鲜为后勤基地,广阔的辽东作为驰骋地点,据说,一个叫日本国的岛国,终于坚持不住明军的侵略,国土尽失,现在也依附了朱棣。
所以朱棣十分从容的布置着局势,他的力量虽然不能反攻大明,但是足以和大明相持一段时间了,而且大明对于火器的秘密有着非常的控制,朱棣也只有一批老式火器组成的神机营,所以帖木儿向其购买的目的不可能达到。
现在帖木儿的选择不多,要不就听从朱棣的意见,暂时退居到幕后,作为威胁用处,要不就要会师征伐鞑靼,为大军筹措粮草,要不,现在只要朱棣断绝了粮食援助,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漫长的补给线,给帖木儿造成了太大的困惑。而且不止是漫长,而且是充满了危险,到现在为止,帖木儿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是大明还是鞑靼派出的小队骑兵,袭扰自己的补给队伍,使他们的补给运输到宣化一代的数量不到三成,这样长久下去不是一个办法,一定要有一个出路。
秋天到了,帖木儿似乎已经能感到秋风的峭寒,这预示着,他们没有多久的考虑时间了。朱棣不急,也没有目的没有达到就翻脸的迹象,可是帖木儿却不能再等下去了。
长城外面的帖木儿陷入了两难。
而在北平,盛庸跪在皇帝行宫的御书房内,正在等着皇上如何处置自己。居庸关虽然保住了,但却曾经失陷在他的手里,而且对于宣化等地的失守,他有着不能推卸的责任。
朱允炆没有说话,只顾处理着近日从南京发来的急件,日本虾夷已经彻底被困死,在那里没有熬多久,丧失了耕种来源,足利义持就没有统治下去的决心,他也害怕自己的手下慢慢的失去信心,然后转而投向明朝,所以很快的就带领着部属按照朱棣提供的路线,往辽东而去,那里虽然苦寒,但是毕竟还是可以耕种的。
安南的战争已经开始了,还算是顺利,由于大明将士不太适应雨林中作战,所以要安排征募蛮兵,也就是说,要征募一些少数民族的武装前往安南打仗,凡是有功勋者可以授予汉籍。享受汉族人的待遇。
但是沐家的渐渐坐大,使朱允炆心里十分不舒服,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沐家把持云南,终大明灭亡,也没有人能撼动其的位置,所以显得极为骄纵,这次对安南的用兵中,显示了和大明军镇之兵卒有些格格不入。
朱允炆不怀疑沐家的忠心,但是也不想这种忠心阻扰自己的思路,当初云南军镇建立,沐晟毫无异义的做了云南军镇的总督,难道自己还要保持另一个时空的我历史吗?沐家该动动位置了吧?
朱允炆想到这里,把目光移至在跪着的盛庸身上,同样的,盛庸如此惨烈,却得到了朝野的一致口诛笔伐,就连是京师也发来内阁的意见,弹劾盛庸的玩忽职守,要严惩。
知道不关盛庸的事情,就算是徐达重生,放在盛庸的位置上,也是同样的结果,做的不一定比盛庸好,毕竟是以半个军镇对抗帖木儿的几十万大军。但是受到朝堂之上的压力,对于盛庸肯定要做出决断,这次就算是皇帝有心保住他,也很难了。
是不是将盛庸调到安南战场之上,来牵制沐家呢,做好接替沐家离开云南之后的事务呢?朱允炆这样想。
————————————
ps:求支持!求月票!!!!,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