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现在的国士院竟然成了豪门大族相互争斗的地方,可能以为有了皇太孙撑腰,甚至以为只要不牵涉朝政就会没有事情,以至于国士院变成了这些豪门在回归故里之前的一个较量。暗中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被朝廷迁移至临濠的旧门阀为主,另外一派当然是以旧门阀被迁移走后的新兴力量为主。
为了一些田产、为了一处庄园,往往双方争执的不可开交,因为都是有身家、有身份的家族豪门,有了争执,虽然不至于杀人械斗、刺刀见红,但每每闹到吴雪凡那里,也是颇为难缠。
由于国士院的成员有着弹劾官员和参与修改苏州政令的权力,所以苏州府上下官员也不免要卖上几分薄面,于是国士院的人很轻易的就把苏州官场也分成两个阵营,非黑即白,没有了立场的官员往往会受到双方的弹劾。
我这是做了什么啊,朱允炆听到这个结果后,心里哀叹不已,种了一个西瓜下去,谁料想收获上来的竟然是这么一个畸形的玩意,他不知道这些豪门家族哪来的胆子,朝廷对于江南的态度还是十分暧mei,他们竟然可以不顾一切的搞东搞西。
隐隐约约间,朱允炆觉得这是朱元璋不顾他的感受,准备插手江南之事的原因之一,刘三吾也曾经很隐晦的和皇太孙说过,如此一来,如果形成习惯,能在苏州府坐稳位置的官员不会太多,这根本不符合朝廷的利益,皇上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朱允炆苦笑着,他心里明白,能在苏州官场坐稳位置的,手里没有点真本事绝对不行。非但朝廷派来的官员很容易被国士院联手弹劾掉,即使朱元璋开恩,允许苏州自行选举官员,官员到任后也不容易干长久。更何况,让朱元璋开这个恩,还不如找刺客把皇帝干掉更加容易。
更何况大明异地为官的传统,一县或一府父母官到任之地绝对不会是他的故乡。的确是可以有效的防止腐败的发生,朱允炆对于老朱的这一条还是十分拥护的。
眼见着自己一手创办的国士院竟然成了商贾之地,互相争利之所,也难怪刘三吾老夫子每每提到此事,都会说太孙殿下天资聪明,有仁君之相,办义学倡教化、参议处醒自身、待人谦和,英明果断。唯独这国士院是一处败笔。当然,这些话也是朱允炆在若干年后在刘三吾的遗作中才知道的,以刘三吾之胸无城府、大节凌然的直爽脾性,当时不直面相谏,已经是对于朱允炆的极大肯定了。
就在朱允炆一筹莫展的时候,亲卫来报,从京师前来传圣旨的钦差走的是水路,已经到了江阴。按照太孙殿下的暗示,在江阴时,亲卫们暗中破坏了钦差的座船,以至于传旨队伍被拖延在那里,估计三天后才能启程。
听到这个消息,他只好先不去想国士院的问题,残局已定,就看个人造化了,这班豪门家族若是还这么不识时务,那只好由得朱元璋清洗了,最多是自己担了一个搜刮后不负责任的名声,不过大义还是在自己面前,有六艺书院和江南新报这两大利器,估计就算是有些负面的东西,也会很快的被消匿在无形之中。
六艺书院既然没有什么担心的,朱允炆下一个需要操心的就是江南新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