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家世、家事
长安城内依旧是雪落纷纷,洛阳之变的余波,却还在不可见的地方'荡'漾着。【文字首发138看书网】
“天子已经下表尊上位昌邑伯,追严公为礼部尚书,荫五品。”
一身绯红武官常服的严武正在耐这'性'子,听一个叔伯辈的故人,漫无边际的恭维。在龙武军这个体系内呆的久了,习惯被地方上孤立和敬而远之,几乎都遗忘了这些人情酬酢的东西。
不过他毕竟不比那位举目无亲的大人,有资格选择自己交际的圈子,这位故人在他还是太原府参军的时候,给了不小的帮助,因为早年的年轻意气惹了不少麻烦,甚至被人投告以官身结交匪类。就算再怎么不耐,这么面子还是要给的。
“严院使的如今的成就,挺之公在天有灵,定然欣慰异常的。”
故人恭维了半天终于进入正题。
除了那位不怎么把爵位当回事的开府大人之外,龙武军各将都有爵位,象韦韬是荣昌(县)侯,高适是无定(县)侯,卫伯玉是金明(县)侯。严武那位总府大人对自己进爵不怎么赶兴趣,因此导致了无法在级别上加恩,就只好在数量上推恩及下,长期下来,军中其他受封的开国县男,开国子倒是一堆。
相比乾元初年的滥爵,经过历次的清理和变'乱',再加上前朝沿袭的公侯们大批的去世和削爵,现在的爵位含金量无疑要高的多。
其中那位开府大人与封邑宁(郡)侯的宰相李泌并称文武二侯,与郭李两位国公杳然相对。
至于封王,那是死后或者急流勇退的褒奖,目前也仅有一个武功最资深武威郡王李嗣业,作为代价,他交出河西军的所有兵权和关系,并打破将门世职的传统,将自己的儿子李国臣送进北军任职,以示忠诚。
这次严武受封昌邑伯,代表着他也成为军爵勋臣阶层的重要一分子。按照本朝《氏族志》中依照官阶高低确立郡望氏族的传统,他以及达到最基本的军勋爵五品上的基本标准,有资格自立门户,成为“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的郡望之一。
要知道,
唐初天下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历朝历代皆有重修,几经演变至今,上升的空间已然很小了。
这次洛阳之变后,山东氏族体系在朝野地方的势力和影响都损失惨重,可以说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元气大伤,难复旧观,死人七大氏族的名头还在,但是各支系及姻亲、门荫、世交、师生等关系编制起来的郡望家世,却因为牵涉到反逆而空缺出了不少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朝廷筹赏新贵,分化牵制那些老氏族的一个阳谋。堂堂正正的让人恩说不出怪话来。对大多数古人来,娶妻荫子广大门户,就是他们一辈子的诉求
只要他愿意,自然会有一大帮父辈那里的族人,带着田产房舍前来投奔和靠身,甚至寄名籍下,短时间聚集起一个新世家的气象。
洗清父亲背负的污名,重振家世他似乎都依旧做到了,不过这个真是他最终所期待和追求的么,严武突然觉得很有些腻味,微不可见的摇摇头。
“河北道各军移镇后,至少会保留三个军的空缺,按照西军和中军各出镇院使就没有一点想念么”
见严武说了半天依旧从容得体,不'露'半丝口风,也没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这位故人突然口风一转又道。
洛阳之变后,朝廷终于认识到重兵陈于内而无所事事,不但自扰地方,还成为动'乱'的根源。痛下决心推行移镇换防。
河北道的移镇,至少有三个军镇已经出发了,还有两个军正在打点行装,只是因为朝廷筹措的关防钱和行台粮还没完全到位虽然离开富庶繁华的内地望州驻地,到偏远的边州去,并不是什么人都那么心甘情愿,但是迫于形势'逼'人强。
洛阳之变后的大清洗,这些存留下来的军镇们,发现自己不是一屁股麻烦,就是实力大损,根本没有多少可以与朝廷讨价还价的本钱。倒是那些在一线作战的军镇,因为叛贼东渐和胡部动'乱',反而逃过了大清洗,只抓出一些有干系和嫌疑的人,为稳定并没有扩大株连。
象已经移镇的昭义,成德、义武三军,都是在中原的望要之地,比邻的都是人口繁华的富州。
虽然移镇之后待遇不变,甚至有所恩加,但还是人畏惧边地之苦,又舍不得地方上已经置办的产业和家眷,那他们只有一个命运,集体强制退役,运气好的话,还可以领一个散官勋职,算作衣锦还乡。运气不好的话,查出过往的劣迹不法拿司查问,从此没有了下文。
移镇之后河北五军,将会保留三镇,从西军和卫军中挑选健儿重立精简的军镇,以众多府兵为节要,以新式军镇为核心,构成前方的战备缓冲。
“天下之事,无非是权衡之道。”
“天子再怎么宠信开府大人,但是不可能犯天下之大不惟,放任一家独大的太久,这可不是君臣相守善终之道啊。”
“相辅相成又制约相称的朝廷格局,才是国家长久安定之福啊。也是人心所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