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我常常会因为自己无法拒绝别人而感到苦恼,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一点类似于讨好型人格,有时候又会觉得自己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便打开了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这本《被讨厌的勇气》。
本以为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会是破除我老好人思想的利器,可是当我通篇下来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自我完善和治愈的良方!
本书采取了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对话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之间的区别,前者强调我们的现在是由我们过去决定的,是过去的因造就了现在的果,这种论调无疑会让现在的我们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造成一种现在是无法改变的假象;而目的论则不然,它强调我们的现在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服务的,即我们的现在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现在的自己从而达到幸福的目的,因此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拥有改变的勇气,这种观点无疑肯定了我们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我本人十分认可的一种观点!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阿德勒的一个观点:即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我下来的感受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宇宙当中,当然,这不是要我们孤立他人,与世隔绝,恰恰相反,书中还提到接纳自我,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要先接纳自己的普通,然后再无条件的信赖他人,说到他者贡献,就不得不提到共同体这个概念,所谓共同体,从书中的描述来讲,指的就是自我与他人或者是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如果具体到人际关系的话,就是自我和他人,小到两个人大可至整个社会乃至宇宙,所谓的共同体感觉呢,在我的理解看来也是自我所感知到的自己与他人乃至整个宇宙之间存在联系的一种感觉。
因此他者贡献呢,大概就是通过做出一些行动来加强自身与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共同体感觉的一种行为,而通过他者贡献,也能增强我们自身的价值感与幸福感,这与当下社会的一些公益行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前面那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宇宙的问题似乎还是没有讨论的十分明白,在这里还得引入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那就是课题分离,什么是课题分离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不要去干预别人的人生课题,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对孩子人生课题的过度干预,父母常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考个好大学”“你要找份好工作”之类的,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父母可以参与,但不能过度干预,作为父母,拥有比孩子更多的阅历和经验,当然可以和孩子分享这些阅历和经验,以及分析利弊和给出合理的建议,这些是父母的人生课题,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却在孩子本身,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命运,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
再回到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宇宙这个问题,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保持与他人的边界感,同时能够接纳自己身上的平庸与普通,能够做到无条件的信赖他人,同时也能在我们生活的共同体中有所贡献,体验到价值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这本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在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宇宙中活得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