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瞻基的心中,筹建大学堂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大学堂一旦建立,很多自己掌握的知识便可以用大学堂研究成果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这个世界,所谓的“借壳上市”就是如此。
他已经和谭渊商量好了,大学堂的学生刚开始可以少,但必须要涵盖理、工、农、医、文、史、哲、法、经济、管理、教育这些大类。随后再慢慢的去开枝散叶。而军事学,朱瞻基则是准备旁敲侧击,让朱棣建立专业的军官进修学校和军事科技类学校,走专业技术的路线。此外,朱瞻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那便是在大明普及义务教育,只有教育跟上了,大明的人才资源才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
当然,朱瞻基也知道,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以大明现在的国力,若是一下子完成了这么多工作,那很有可能会步了隋炀帝的后尘。自己的爷爷看的很清楚,科技和先进的制度不是不好,而是必须和国力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冒进,否则反而会被副作用反噬,如同王莽一般。
想到这里,朱瞻基不禁感慨道,自己的爷爷根本不像书本上写的那般只是残忍暴戾,好大喜功,而是有着清晰的政治触觉和政治思维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考虑大明的利益,考虑大明子民的利益,除了喜欢打仗,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大的缺点。
想到这里,朱瞻基的心中不由得又浮现出自己的伯爷爷,那位英年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标的身影。皇爷爷曾经说过,他的治国本领很多都是和伯爷爷学的,爷爷已经这么厉害了,那伯爷爷,这治国的本事岂不更是独步天下?要是这样比起来,自己那位堂叔朱允炆,那真的差的让人不忍直视。
朱瞻基没事儿的时候,也曾想过朱允炆到底怎么样才能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但无论怎么推算,如何分析,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看似很荒谬,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躺平。
是的,这不是说笑。而是朱允炆面对藩王问题的最优解。以他的能力,根本搞不定大明的初代藩王们,强行削藩的结果只能引发内战,让大明内部失血,导致大明的国力折损。但他如果忍辱负重,专心致志搞生产,慢慢的等待这些初代的藩王们都离开人世,然后在去等那些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二代、三代藩王自己犯错,再找机会软刀子割肉,慢慢的收回藩王手中的权力就好了,到时候再耍些小手段,拉一群,打一个,根本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反抗。
“可惜。。。”朱瞻基想的入神,不由得口中轻轻的自言自语道。
“怎么了瞻基,可惜什么?”朱棣见朱瞻基似乎若有所思,不由得问道。
朱瞻基便将自己心中的想法据实已告,还给朱棣讲了自己替建文帝想得避免靖难之役的最优解。
朱棣略微思索了一番,点了点头说:“瞻基,皇爷爷觉得,你说的很对,若是建文真的采用你的办法,那皇爷爷可真的没什么理由去靖难了,也就只能在北平一直戍守边疆了。不过,皇爷爷觉得,就算是这样,燕王一脉,也不会消亡。”
“皇爷爷为什么这么说呢?”朱瞻基眨着眼睛问道。
“因为有你在啊。就算建文的儿子、孙子都顺利登基,他们也不会是你的对手的。爷爷对你有十足的信心。爷爷也对你教出来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有信心。你是不会让爷爷失望的嘛!”说罢,朱棣牵起朱瞻基的手,大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