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拆教堂(2 / 2)

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其中有一条是民族自决。</p>

威尔逊刚提出“十四点”的时候,苏格兰人欢欣鼓舞,认为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可以获得自治,甚至独立地位。</p>

威尔逊这人毫无立场,彻底的双标怪,他提出所谓民族自决完全是哗众取宠,只因为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甚至公开表态,不支持苏格兰人追求独立自主。</p>

连自己族人的政治诉求都不支持,却对俄罗斯拆教堂感到失望。</p>

大哥您哪边的啊。</p>

亚历山大的言辞虽然犀利,反击还算克制,没有说的太难听。</p>

身为俄罗斯宗教事务局局长的小尼古拉火力全开。</p>

“俄罗斯的国教是东正教,除东正教以外的所有宗教,在俄罗斯均为非法!”</p>

这话一说,连教廷都惊动了。</p>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教廷在世界大战中的作用。</p>

事实上协约国和同盟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教廷实现的。</p>

曾代表德国在停火协议上签字的厄兹伯格是天主教中央党成员。</p>

欧洲宗教改革之后,教廷势力虽然每况愈下,在各国依然拥有巨大影响力。</p>

俄罗斯的国教虽然是东正教,天主教在俄罗斯也没有消失,依然存在。</p>

现在小尼古拉公开声称除东正教以外的所有宗教,在俄罗斯都不合法,马上就引起各国教会的关注。</p>

和供奉祖先一脉传承的华人不同,宗教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不可动摇。</p>

亚历山大不得不为小尼古拉擦屁股,主动向媒体解释,称小尼古拉并没有冒犯的意思,而是对希伯来人彻底失望,怒火攻心。</p>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各国教会还是接受了,顺势原谅了小尼古拉的口不择言。</p>

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p>

尤里耶夫大公虽然不是沙皇,但是惹怒了沙皇,最多被流放西伯利亚。</p>

惹怒了尤里耶夫大公,就算逃到南美,还是会被斧子砍死。</p>

小尼古拉说者无意,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听者有心。</p>

巴黎和会期间,英国和法国的情况在持续恶化,并没有好转。</p>

欧洲国家的传统技能是,如果社会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就把希伯来人推出当替罪羊。</p>

6月20号,英国和法国的媒体突然集体转变口风,将英国和法国的困境,归咎为希伯来人的恶行。</p>

这还真不是凭空捏造。</p>

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深层次原因是欧洲各国利益无法调和,需要新一轮利益分配。</p>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挖,是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不公平的市场结构导致的。</p>

说白了就是德国想让英国和法国开放殖民地市场,英国和法国不同意。</p>

各国统治阶层,和希伯来人没有多大关系。</p>

生产力的提升,和希伯来人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p>

组织工业生产需要资本,希伯来人就是玩资本放高利贷的。</p>

所以英国和法国的媒体,就将希伯来人塑造为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坚称是希伯来人的贪婪,导致世界大战爆发。</p>

这个理由虽然也有点牵强,但民众是不具备分辨能力的。</p>

早已对现状不满,怒火中烧却无处发泄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终于找到可以发泄的途径。</p>

于是英国和法国也开始新一轮排油。</p>

和英法的无差别排油相比,俄罗斯对希伯来人还是很宽容的。</p>

生活在俄罗斯的希伯来人,只要放弃希伯来教,皈依东正教,就可以继续在俄罗斯工作生活。</p>

不想皈依东正教,那就去雅库特,或者从俄罗斯离开。</p>

乔治最开始决定拆教堂的时候,维特曾担心俄罗斯爆发新一轮内战。</p>

让维特没想到的是,就连他老婆也主动皈依东正教,放弃自己的希伯来人身份。</p>

维特大开眼界。</p>

信仰这么重要的东西,是这么轻松就可以改变的吗?</p>

说好的不自由,毋宁死呢。</p>

“和信仰相比,生存更重要。”</p>

维特夫人泰然自若。</p>

连克里孟梭都知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发动舆论攻势,乔治也不会忽视舆论的作用。</p>

俄罗斯拆教堂的同时,俄罗斯媒体也在造势,《君士坦丁堡日报》公布了一堆数据,其中一组是俄军对比。</p>

在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俄军为俄罗斯而战的希伯来人,总人数只有1.5万人,占比只有可怜的千分之一。</p>

从比例上说,希伯来人参军的比例,甚至远不如德裔。</p>

(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