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二,我们到纺织厂那边看看去。”于小洋只是听说过纺织厂已经有明星企业变成了市里的一个毒瘤,短短的二十年时间,还真是有点沧海桑田的味道。
于小洋一直是在渔村长大的,对于渔民的艰辛倒是很了解,可是对于工厂里面的职工,还真的是了解不多。
不过一个企业要是半年没有开工,拖欠职工的工资都一年了,靠工资吃饭的职工,想想这个生活是好不到那里去的。
“从这里下车步行进去吧。”于小洋他们要去看的不是纺织厂的厂区,而是生活区。
纺织厂可是一个曾经两万人的巨厂,两万职工,加上家属和一些依靠纺织厂营生的社会人等,整个纺织厂的生活区就是一个小小的城镇一样。
这些年连续的下岗了和买断工龄了好几批的工人,一个两万多人的大厂,就剩下几千个人,就四分之一不到的职工,厂子也没有单可以开工,银行也贷不出款发工资了。
曾经繁华一时的一个小小的王国,已经,破落了。
于小洋和马二下了车,步行在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上。
这条超级也漂亮过的马路,现在完全已经看不出是水泥路的痕迹了。
不但坑坑洼洼,其实跟一条土路已经差不多了。
“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于小洋走在路边,还要非常注意有车在身边路过。
有水坑,不小心就是被溅了一声臭水。
道路的两边,开着一些小商店和一些麻雀馆,来来往往的路人,骑着三轮车出摊的,进进出出的车子。
整个生活区就像是一张老照片一样,斑驳陆离的水泥墙,老久的宿舍楼的阳台上挂着花花绿绿的夏天的衣服,不少的人家还在阳台上养了不少的花花草草。
“老板,咱们到那里去坐坐。”马二看到左边有一个小商店,有不少的人在门口纳凉,想要了解纺织厂,再没有比公共场合更好的地方。
于小洋和马二早了一个位置坐下,里面有不少大爷大妈正在里面打着蒲扇,聊着一些家长里短。
“大爷,听说厂长要卖了啊。”于小洋凑到一个大爷旁边,前言不搭后语的搭了一句话。
“早买早了,现在厂子都变成了死厂一个,还吊着几千个人,几千个家庭。早一点卖掉了,大家领了钱,屁股拍拍走人,只要愿意干活,到哪里没有一口饭吃啊?”看来这个大爷是支持卖厂子的,大爷说的没错,死守着一份工作不舍得走的几千职工,大多数都已经去找别的事情干了。
要是等着厂里发工资,很多人都要饿死了。
“是呀,上面一心只想着国家不能受损失,一心只想着把厂子卖个好价线,可是我们这些工人有没有人真正的关心过?厂子停工半年,拖欠工资都一年了,我们这些职工厂里不发工资,还不能去找别正经工作。因为一旦有工厂正式录用,就算是自动离职,纺织厂拖欠的工资别想拿到手、卖厂后的工龄买断金更别想了,所有的关系都得转出去。这是*人走人,不走就吊死在这棵歪脖子树上呀。”这个小店的老板娘是个中年妇女,看来也是纺织厂的在职职工,只是厂里没班上,只好回家混着。
“十年前这里是整个市里面最热闹的区域,现在看看,还有那个地方比这地方更破落的?这里都成了贫民窟了,有钱有能的都已经搬走了,搬进来的都是些连生计都难以维持的人,再这样拖下去,这里很多人都没法活下去了。有病没钱治,有小孩养活都困难,就别提上高中大学了。这样没有盼头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呀。”
于小洋的一句话,便引出了一通苦水。从这些人的口中,于小洋知道了一些事情。在这片生活区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陪着纺织厂一走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还有从建厂开始,一路走来的职工和职工家属。
无论纺织厂现在怎么样了,他们对纺织厂的感情,都是不变的。
纺织厂在他们心中,就是家,就是他们的根。
不是大家不愿意离开纺织厂,而是但凡有一丁点的生机,绝大多数老职工都舍不得割舍这个家的。
那怕是再破再漏,只要没倒塌,那希望就还在,修修补补还是能够住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