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薛白看来,此事又不这么简单。</p>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些兼并土地的世家大族虽然不支持他,却是忠于大唐社稷的。相反,那些寒门庶族起家的节度使、军阀反而是分裂大唐,引起动荡的元凶。</p>
寒门庶族在崛起,在反抗世族,甚至可能在往后的两三百年间不断地消除世族。可他们没有凝聚力、没有领袖、没有纲领,只有通过不断的造反来完成取代世族的任务,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力不断地消耗,大唐不断地衰弱。</p>
所以,薛白要做的不是简单粗暴地消灭世族,因为没有了世族传承文化、保护中枢政权、稳定秩序,情况只会比五代十国还要更糟。</p>
他要能够代表寒门庶族以及平民的利益、为他们争取权益,然后削弱世族解决兼并,却又保留传承与秩序,使得博文约礼的衣冠不堕。</p>
这是一个极难把握的平衡。</p>
因此,见了元载之后,薛白又见了崔祐甫。</p>
崔祐甫手里的卷宗也不少,他一封封地亲口给薛白详细地说。</p>
“且不提封小勾残杀葛三一家这个案子,他身为捉不良帅,平素飞扬跋扈、欺男霸女之事并未少做……”</p>
薛白道:“我知道,鄠县人都骂他‘疯狗身上没好肉,恶吏横行作孽多’。”</p>
崔祐甫愣了愣,目光扫过手中的宗卷,并未看到有这句话,不由惊讶于薛白竟连这些小事都能了如指掌。</p>
可见这位殿下虽然居于深宫,身边却还有别的打探消息的人手。</p>
这让崔祐甫心中一凛。</p>
好在他也没有任何的虚假之言,一五一十地把案情说了,最后道:“殿下,元载使人弹劾郑直斋之事极为可笑,哪怕郑直斋甫一上任便在鄠县买宅置田,他用的是自家家财,不曾搜刮民间一粒粮食,何以因此而被弹劾?!”</p>
虽说郑氏的家财往前追溯,也是数十年间从百姓身上一点点地搜刮来的。但确实,朝廷没有道理追咎他的别业,至少,依目前的法度是没有。</p>
“是啊,因此弹劾郑直斋的奏折都被否了,崔中丞不必如此义愤填膺。”</p>
薛白对崔祐甫的态度还是颇为亲善的,起身,拍了拍他的肩,以朋友的语气说话。</p>
“谈郑直斋的问题,无非是些家产的问题。可封小勾的事,却事关人命,不可不慎。”</p>
崔祐甫道:“元载党同伐异,攻讦郑直斋是事实。封小勾一案,罪证俱在,鄠县到京兆尹、大理寺,一应文书俱全,元载无故干涉,臣请治元载之罪。”</p>
“不急。”</p>
“殿下,若元载能为了党同伐异而操弄事实,朝堂纲纪何在?!”</p>
薛白故意揉了揉脑袋,作出头痛的样子。</p>
今日,崔祐甫与元载的争执,对他而言就好像大唐世族与寒门之间的冲突一样难以解决。双方都有缺点,也都有可用之处。</p>
郑直斋与封小勾的案子也很典型,一边是兼并土地的世族,温文尔雅;一边是寒门小吏,既是受害者,却也有像地方武装势力那样跋扈的一面。</p>
“臣请殿下收回成命。”崔祐甫不理会薛白装头疼,道:“此案,正法纪、肃人心,能警醒世人动乱已过去,法度尚存。若为元载利用,坏的是朝堂纲纪。”</p>
“说了,别急,待颜泉明到了便知。”薛白道,“此番他巡查京畿,已查过此案。”</p>
崔祐甫一愣。</p>
他知道前阵子,颜泉明便以刑狱使之名巡查京畿,本以为是为了监督抄没天下寺产一事。没想到,对这样一桩小案也十分关心。</p>
关键是时间,长安这边才引发冲突,颜泉明却已经快回来了。此事有几种可能,一是颜泉明对京畿发生的所有案子都过问了一遍,但这不太可能,他不会有这样的精力,一般都是抓几桩大案,起到震慑作用;二是恰好,封小勾的案子颜泉明仔细查过,查出了新的问题;第三种可能是元载早就想要利用这个案子来对付郑直斋,而薛白在元载身边安插了人手,提前知晓了此事,派颜泉明去核实。</p>
崔祐甫倾向于第三种可能,这意味着,元载虽是一条恶狗,却还是被薛白牵着绳子的。</p>
他稍稍安心了一些。</p>
“既如此,臣静候……”</p>
正此时,有宫人匆匆入殿了。</p>
监国太子正在与御史中丞会面,这种时候当然是不允许有人擅闯的,显然,现在是出了十万火急之事。</p>
“殿下,陇右八百里加急!”</p>
“信使呢?”</p>
宫人们有些慌张,连忙将信使带来,将一封着漆的信封递给了薛白。</p>
薛白没有马上拆开,而是交人核验过封漆之后才打开来。</p>
看过之后,他脸上的神色没有任何变化,以十分平静的语气对崔祐甫道:“吐蕃兴兵了,达扎鲁恭进犯陇州,号称三十万大军。”</p>
此事他早有所料,虽然本以为吐蕃会等到秋天,而现在天气还热,但总的来说是意料之中。</p>
说罢,他当即吩咐道:“请宰相与各省官员来议事。”</p>
崔祐甫则脸色凝重。</p>
发生了这样的大事,他原本在纠结的一桩案子相较而言也就成了小事。</p>
大唐才从河北的叛乱之中跌跌撞撞地走过来,还很虚弱,这种时候,却要面对吐蕃的大军,就像一个病人对阵一个壮汉。</p>
~~</p>
“今年与去年不同,去年达扎鲁恭是仓促出兵,并且分兵向西,他没想到会遇到郭子仪,因此未能攻入关中便撤兵了,即便如此,吐蕃还是占下了河西诸城,切断了我们与安西四镇的联系;今年,达扎鲁恭则是有备而来,尽起三十万大军,目的当是为了攻破长安。今年,他打出了一个理由,说是大唐拒绝了吐蕃联姻的请求,不肯给边境带来太平,要讨伐大唐。”</p>
“无耻!”</p>
“兵不厌诈,从此事,反而可见达扎鲁恭不可小觑。”</p>
地图前,薛白试图让众人明白当前局势颇为严峻。</p>
并非是此前就不严峻,而是之前大唐忙于内乱,众人斗来斗去,一直顾不上西边,忽略了边军这两年为了抵挡吐蕃军,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代价。</p>
“原本,河西、陇右各有兵马七万余人,剑南兵马三万余人,关中、朔方能支援边关的兵力三万人,我们与吐蕃对抗的总兵力在二十万人,但潼关一役,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去岁,李光弼在剑南以两万兵马牵制吐蕃,郭子仪坐镇陇右以三万余人防秋,接连交战以来,损失近半,已只剩不到两万人,朝廷必然要再派兵马支援。”</p>
先是说了大概的情况,眼下如何安排援军却还要另外再商议。</p>
薛白也不能一直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遂话锋一转。</p>
“当然,吐蕃所谓的三十万大军,不可尽信,无非是把牧民、边地百姓都驱赶出来,算在兵力当中。我大唐骁士,不说一以当百,以少击多自是无妨的……”</p>
这些情况,或许有官员不了解,崔祐甫却是了如执掌,听着听着就走了神,不由瞥了元载一眼。</p>
他对元载的忌惮还没有因为一场大战就完全消除。</p>
元载作为王忠嗣的女婿,曾经也在陇右待过一段时间,对于战局亦有看法,很快也开了口。</p>
“我们与吐蕃的和谈尚在进行,达扎鲁恭就兴兵进犯,可见此前殿下所料不差,他所谓的盟约是为了麻痹我等。他以为是出其不意,实则殿下早有准备,此胜算之一;前两年战乱不止,我等尚能防住蕃军,如今社稷安稳,实力强盛于前,此胜算之二;如今朝廷抄没寺产,国库略丰,此胜算之三;另有火药、投石车等诸多军器正在制造,我军军备远胜于吐蕃,此胜算之四……”</p>
其实这些话也就是激励士气,凭国力,大唐确实是能赢,问题在于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p>
比如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长安离西北边境太近了,一旦吐蕃穿过陇山防线,就能长驱直入,直抵大唐国都。</p>
对于这个刚刚结束内乱还在舔伤口的帝国而言,在国战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是致命的。</p>
就在崔祐甫以为元载只会说些泛泛而谈、溜须拍马之言的时候,元载竟还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p>
“臣认为,可让郭子仪主动出击,占据原州,一则震慑蕃军,使其不知我军虚实;二则拖延时间,给朝廷调动援军争取时间;三则可与朔方军相策应。”</p>
对这个建议,薛白不置可否,并不想远程干涉郭子仪的临阵指挥。</p>
但他却是向崔祐甫道:“崔中丞,你以为呢?”</p>
崔祐甫看了元载一眼,又看向地图上那居于秦岭、陇山之间的原州,确实是战略要地。</p>
他遂执了一礼,道:“臣附议。”</p>
一场国战将要降临,暂缓了他们的内斗。</p>
可薛白都知道,这内部矛盾只是暂时被搁置了而已。</p>
(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