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玩火自焚(2 / 2)

满唐华彩 怪诞的表哥 4027 字 7个月前

&lt;div class=&quot;contentadv&quot;&gt; 此事听起来虽然荒唐,可在原本的历史上,唐廷确实就是从未“平定”过安史之乱,只是“绥靖”了安史之乱。简单来说就是招降、安抚了叛军。</p>

说得再难听些,唐廷连绥靖都没有彻底做到,叛军们叛而复降、降而复叛,直到藩镇林立,大唐灭亡。</p>

就好比是一场火,最初大家都看到了火星,后来起了小火苗,这都还在不难掐灭的阶段;即使到了现在,火势依旧是可控的……可世人都不知道,它其实有很大可能是在大家有生之年都灭不掉的,若如此,当权者的软弱必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p>

李隆基玩火自焚,而他的软弱,在他逃出长安的一刻就已经暴露无疑了,李亨、李俶父子的软弱亦是可以预见的,至于李琮,显然也不坚决。</p>

薛白去了城头,把这封信递给了王难得过目。</p>

这次,连一向胆大的王难得也感到了危险,道:“这封信是否该扣下?”</p>

“为何?”薛白明知故问。</p>

王难得问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玩火自焚’?”</p>

“我看着这场叛乱,常常想到这个词。”</p>

王难得会心一笑,却并不妨碍他往最坏的情况考虑,道:“一旦叛军依边令城这个计划做了,城中至少有一半的世家大族、高官重臣不会再支持你,到时,你指望我镇压得了他们?”</p>

薛白问道:“你镇压不了?”</p>

“当然。”</p>

“你确实分析过彼此的战力优劣,确定城中若乱,你镇压不了?”</p>

王难得沉默下来,深深看了薛白一眼,问道:“这种关键时候,你确定要纵容内乱?让边令诚怂恿这些人反对你?”</p>

“边令诚是个宦官,他从来不是一个号召者,他之所以这么提,那只是因为这些人本身就要反对我,太子就是在猜忌我,内讧已经发生了,它只是还隐着,没有爆发出来。我们要做的是引发它,尽可能早地肃清人心,迎接真正关键的战斗。”</p>

“我想想。”</p>

王难得此前就没仔细去想过城中若乱,能不能镇压得住。此时才踱了两步,思忖着万一有人要打开城门引接叛军,怎么办?</p>

他战阵经历丰富,很快便有了主意,用力一拳击在手掌上,有些兴奋起来。</p>

“推演一下,假设崔乾佑得了这封信,不愿投降,却也必然会答应,借机攻入长安。他会遣快马向安庆绪请一封‘国书’,暗中递于边令诚,煽动城中官员。此时我们杀边令诚、除掉敢于作乱之人,然后,打开城门,放叛军入城。”</p>

说到这里,王难得指向了城内。</p>

那里还有一道城墙,乃是李隆基特意修建的,两道城墙之间夹着一条御道,供圣人行走于大明宫、兴庆宫、曲江池之间。</p>

“叛军一入城,我们便封锁夹墙,瓮中捉鳖,伏杀叛军。”</p>

“若顺利的话。”薛白道:“但这计划,有个最难之处?”</p>

王难得问道:“圣人或太子不会答应?”</p>

“不,这方面我已经做了准备。”薛白道:“难处在于,若是满朝公卿皆要杀我,我怕你下不了手杀他们。”</p>

王难得深深看着他,眼神无比锋利。</p>

两人对视着,瞳孔中仿佛已经出现了在皇城中大肆杀人的局面。</p>

“我若下得了手呢?”终于,王难得沉着嗓子问道。</p>

“度很难把握了。”薛白道:“若杀得多了,朝廷不能运作,社稷也毁于一旦;若杀得不够,我们震慑不了朝臣,死的就是我们。”</p>

“我只管发狠,你来管喊停。”</p>

“此事,我没有告诉王思礼、李承光、陈玄礼、郭千里等大将,连我的丈人也还不知情。”</p>

“好,这反而简单。”王难得道,“用我们自己的兵马杀透了便是。”</p>

薛白从他手中接过边令诚那封信,折好,拿出一支箭来,将它绑在箭杆上。</p>

过程中,他动作很慢,给了王难得足够多的反悔的时间。</p>

“还有一个问题。”王难得踱着步,道:“叛军有七万精兵,即使设计引一部分叛军入夹城杀伤,依旧不足以击退其主力。此时杀边令诚,是否会影响到我们原本的计划?”</p>

“告知叛军我们的援兵、粮草路线就足够了。除掉边令诚,反而是避免露出更多破绽。让叛军在长安城下碰一鼻子灰,他们才会转而去打击我们的援兵,把战线拉长。”</p>

“如此即可,不必怕我手软。”</p>

王难得说罢,接过薛白那支信箭,射向城外叛军取箭之处。</p>

“开弓没有回头箭了。”</p>

~~</p>

大明宫内也有门下省,位于宫城中轴线偏东的位置,离宣政殿、东宫都不远。</p>

近来,李琮常喜欢在此处办理国事。一是因圣人回长安了,他得表示出一些谦卑的态度,不好常常在大殿朝议,二是因为到门下省更能亲近官员,积累他的声望。</p>

这也是李琮在权术之道上大有长进的表现,他开始不那么在意名义,转而追求实质。其实他天资并不差,只是从小就被圈养在十王宅,活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参政……只能说是,后发制人吧。</p>

“殿下,薛白把臣家中的一点存粮全都抢了啊。”</p>

是日来见李琮的是荣阳王李玚,与李琮是堂兄弟。</p>

众所周知,圣人兄弟们感情深厚,所以对侄子们也非常好,李玚家中富裕,显然不会只有“一点存粮”。</p>

事实上,李琮已派人打听得很清楚了,李玚被纳了上千石的粮,酒窖中的藏口更是不计其数,而在被纳粮之后,李玚亲自跑去与薛白争执,激愤之下说了一句“长安的贱民还未死一半,你抢了我的粮又能多守几天?!”</p>

这等言论的影响自是极恶劣的,李琮亦不悦,认为损了宗室的颜面,故而面对李玚的告状,一直是平淡以对。</p>

“好了,等击退了叛军再谈。到时圣人病也好了,我若不能处置得让你满意,你可到圣人面前请撤了我这个太子。”</p>

末了,李琮以一句一锤定音的话赶走李玚,显得甚有权威。</p>

他想得很明白了,眼下最重要的是沉住气,就让薛白在前面得罪人、守城。待守住了长安,再将薛白推出来平民愤。到时,他心中忌惮之事也可解决了,薛白的身世也可不了了之。</p>

并非他不重情义,过河拆桥,而是他已深切地感受到了薛白的威胁。试问,又有哪个李氏子孙坐在太子的位置上,敢给薛白这等野心勃勃之人一个能参与夺位的身份?</p>

每想着这些,李琮都有种如芒在背之感……</p>

“殿下!”</p>

忽然,有官员狂奔而来,直奔进门下省,欣喜若狂地对李琮喊道:“殿下洪福,天佑大唐,叛军遣使来降了!叛乱马上要平定了!殿下平定了叛乱啊!”</p>

“什么?”</p>

此事太过突然,李琮惊讶莫名,站起身来,想要问一句“叛军为何忽然投降了?”很快却忍住了。</p>

他已今非昔比,不是在十王宅中那个没太多城府的闲王了,心知如今百官都认为是他运筹帷幄,一旦问了,便要打破这种印象。故而,他迅速调整为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负手而立,静待更多的消息。</p>

“叛将崔乾佑遣使来觐见,并附上请降书,解释叛乱原由……”</p>

那封请降书很长,李琮仔细看过,将信将疑。</p>

崔乾佑还是顾及到了他的体面,没有说薛白逼迫安禄山叛乱是为了扶立他继位,而是把这一切归咎于薛白个人的野心。李琮以前都是听李隆基、杨国忠的立场说此事,每觉冤枉,这还是第一次从叛军的角度阐述薛白的阴谋,不由背脊发凉。</p>

于是,这封请降书给到他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薛白比叛军还要可怕。</p>

毕竟连叛军投降的条件都是斩杀薛白,之后才是保留他们的将职,放他们回去镇守范阳、平卢。</p>

消息刚刚传来,刚听说此事的一些勋贵高官们,不少人都十分热切,劝李琮接受叛军的条件。</p>

“殿下,这还有何犹豫啊?!”</p>

“此事不可声张,容后再议。”</p>

李琮的态度却很暧昧,不仅没有答应,还下令众人不许谈论。他没有马上召见薛白,而是独自回到东宫思索着。</p>

边令诚一直跟在他身后,偷眼观察,找到机会后终于小声问道:“殿下有何顾忌?”</p>

这问题李琮回答得干脆,很快便吐出了两个字。</p>

“李亨。”</p>

边令诚一愣,意识到自己只顾保命,竟忽略了这一点。</p>

“若杀薛白,一者,叛军反悔又如何?二者,李亨奔到朔方,招兵买马,虎视耽耽。我若自断一臂,如何与之相抗?”</p>

“殿下多虑了。”边令诚道:“奴婢灭小勃律国、征河北,略知兵事。今叛军之所以降,必有缘故。奴婢猜测,一是郭子仪、李光弼大军将至,二是叛军中多是胡将,不习惯中原生活,欲归塞北,人心不齐。殿下若施恩安抚,他们必归心于殿下。”</p>

这番话很好听,李琮听了不由自主地便感到放松了一些。</p>

边令诚最擅长的就是宽抚人心,他再接再励,道:“如此一来,殿下孤守长安,力挽狂澜,乃大唐的擎天柱石,自是天下归心,万民景仰。彼时,殿下既手握十万边军,又是民心所向。李亨无德,何以与殿下相争?”</p>

“是吗?”</p>

李琮终于开始犹豫起来,踱步思忖着,喃喃道:“可天下兵马皆忠于陛下,唯薛白忠于我啊。”</p>

他指的是,在他与李隆基两人之间,薛白是极少数明确表态支持他,且有实力的人。目前为止,他是没看到有人可以取代薛白的。</p>

边令诚连忙道:“奴婢愿为殿下说服王思礼、李承光诸将,他们潼关失守,二十万大军一朝尽殁,恐圣人责怪,必愿效忠殿下。”</p>

“可行?”李琮问道:“他们与薛白走得很近啊。”</p>

“殿下放心,如今薛白已惹了众怒。等消息传开,满城公卿必杀薛白以招抚叛军,长安城这些守将一定知道该怎么选……”</p>

边令城一番话,差点连自己都说服了,恍惚以为叛军真是被他劝降的。但没关系,不论叛军是真降假降,这次他两边讨好,已立于不败之地。</p>

www.mbaoge.cc。m.mbaoge.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