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说无妨。”杨国忠潇洒地一挥袖子。</p>
<div class="contentadv"> 元载道:“右相总领朝纲,监督太子是为本分,可真扳倒了太子,于右相有何好处?”</p>
杨国忠自有考虑,反问道:“我们得罪太子甚深,坐以待毙不成?”</p>
元载心中轻哂,暗道唾壶这种凭近狎圣人上位的货色居然还想着下一朝的事,只能说是杞人忧天。</p>
“圣人正当壮年,下官以为,此事暂不足虑。反而是安禄山,支持张垍、吉温等人于朝中与右相争权。可右相手中掌握的兵马却不如他,故言安禄山方为大敌啊。”</p>
杨国忠点点头,道:“你是说,本相该借此机会对付杂胡?”</p>
“自是如此。”</p>
元载侃侃而谈,讲了如何除掉吉温、孙孝哲,削弱安禄山,还说了如何除掉张垍、陈希烈,让杨国忠独掌大权之后拉拢边镇,彻底除掉安禄山,达到李林甫那种只手遮天的高度。</p>
杨国忠听得连连点头,对这个设想很是满意。</p>
他拟定主意,给圣人递了奏折,圣人果然很快便召他觐见。</p>
~~</p>
如今杨国忠对朝政的掌控还远不如李林甫。以前李林甫在时,李隆基到华清宫都是把朝政留在长安,如今则是把宰相们都带到骊山。</p>
薛白自知也许很快就要被贬官了,但得益于近来发生之事李隆基并不愿对外公布,暂时还未处置于他,至少眼下,他还是中书舍人。</p>
借着中书舍人之权职,每次留意到有长安的奏折送到骊山,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去,毛遂自荐地拟旨制命。</p>
是日,陈希烈终于又让薛白拟了一封重要的旨意。</p>
“这?”</p>
薛白看着草稿,显出些疑惑的神情。</p>
陈希烈道:“此前是你与右相进言的吧,安思顺既任朔方节度使,可使之卸任河西节度使,由高仙芝兼任。”</p>
“是。”</p>
薛白坦诚应下。</p>
这是王忠嗣的建议,他当时便执行了,说服了杨国忠。</p>
然而,今日要拟的这封诏书,却是抚慰安思顺的,表示让他卸任河西节度使一事乃子虚乌有,朝廷并无此意,让他安心留任。</p>
“左相可知这是为何?”</p>
陈希烈深深看了薛白一眼,从一堆公文里翻找出一份,道:“自己看吧。”</p>
那是一个名叫裴周南的监察御史上的奏书,称河西的诸将士,以及胡人诸部听闻安思顺要卸任,纷纷请求朝廷让安思顺留任,一些胡人甚至割掉自己的耳朵、划伤面颊,向朝廷表示一定要留下安思顺的决心。</p>
这是大事,阿布思业已叛乱,万一再因节度使的调动让河西生变,朝堂上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唯有安抚住安思顺。</p>
薛白看过,苦笑道:“这便是左相曾说过的,安思顺对朝廷的忠心吗?”</p>
陈希烈道:“忠心之余,谁无私心呐?薛郎可敢自诩无私?倘若朝廷让你卸任中书舍人,你可甘愿。”</p>
薛白道:“王忠嗣无私。”</p>
“闲话少叙,拟旨吧。”</p>
薛白遂又拟了一封给自己心里添堵的旨意。</p>
也许是因为他知道历史的走向,如今已愈发感觉到大唐的边镇开始像煮沸的水一样晃动了。</p>
西绣岭依旧风光旖旎。</p>
薛白于是到宫门请求觐见,想要说说安思顺之事。</p>
他等了许久,见到杨国忠来了并被引入宫中,之后才有宦官过来,赔笑道:“薛郎请回吧,圣人今日有国事处置,不打牌……”</p>
~~</p>
如今在李隆基眼里,杨国忠是一个能干实事的股肱之臣,薛白则是一个只能如李白一样待诏翰林的供奉。</p>
个中的差距在于,杨国忠知道天子的想法,能顺从圣意把事情做好,而薛白则有太多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认为社稷如何如何会更好。</p>
从王忠嗣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薛白因为同情王忠嗣,而忽略了一个功高盖主、跋扈不驯,还过份亲近储君的将领对家国社稷带来的威胁。</p>
当然,薛白还年轻,需要锤炼。只能说擢拔他为中书舍人,有些太快了,拔苗助长。虽说是表彰其在南诏之战中的功绩,但也该到了敲打敲打的时候。</p>
于是等杨国忠前来觐见,李隆基便先抛出此事,做为谈论大事之前的一道开胃小菜。</p>
“臣亦认为,薛白骤得高位,太过跋扈了,确该磨砺。”</p>
杨国忠当即领会了圣人的心意,琢磨着,该如何把薛白贬一贬。</p>
可仔细一想,却暂时不好寻由头,朝廷对外称王忠嗣是病逝,薛白的欺君之罪便不好宣诸明面,而其人虽看起来浑身是把柄,真要对付起来,却是既无贪墨也无怠政。</p>
更何况,眼下对付安禄山要紧。</p>
杨国忠遂话锋一转,又道:“只是,薛白才从南诏归来不久,还请容臣寻一个恰当的阙额。”</p>
“杨卿看着办,莫忘了。”李隆基心思并不在此事上,想着河北之事,微微蹙眉,“孙孝哲与太子的冲突,想必你已听闻了。”</p>
“臣听闻了。”</p>
“你是宰相,以为该如何处置?”</p>
杨国忠干脆利落地道:“臣请斩吉温、孙孝哲!”</p>
这是元载的建议,不必给出理由,因为这本就是不太方便说出口之事,只需摆出了坚决的态度,迫使圣人下定决心。一旦处决了吉温、孙孝哲,难题就会被推到安禄山头上,杨国忠就能掌握主动权。</p>
前提是,务必扛住圣人的压力,得让圣人感受到朝臣对安禄山一系的强烈不满。</p>
然而,李隆基已目光深邃地盯住了杨国忠,迫使杨国忠低下了头。</p>
“斩吉温、孙孝哲容易。可朕问你,安禄山遣使回京献俘,人却被斩了,后续如何安抚?”</p>
“臣以为……安禄山纵容、乃至于授意部属行凶,朝廷该遣使问罪,罢其范阳、平卢节使度。”</p>
杨国忠语气微有些颤抖,显得底气不足。</p>
“何人可代?”</p>
“臣有两个人选,一是哥舒翰。”</p>
杨国忠拜相以后便在笼络哥舒翰,如今彼此关系还算不错。倘若哥舒翰调任范阳,陇右出了阙,元载因王忠嗣的关系举荐了李光弼为节度留后。</p>
然而,李隆基直接皱了眉,凝视着杨国忠,是在怀疑这位宰相的能力。</p>
近年来,青海大战频发,与吐蕃之间局势激烈,同时西域也是纷扰不断,这种时候根本就不可能调动哥舒翰。</p>
杨国忠在这种军国大事上确实没见识,感受到圣人的不满,心虚不已,假装自己是抛砖引玉,连忙接了一句。</p>
“臣的第二个人选,是鲜于仲通。”</p>
“呵。”李隆基不屑地嗤了一声,“你当河北形势可与川蜀相提并论。”</p>
河北地处边境、胡汉相杂、民心不定,治理难度远非川蜀可比,鲜于仲通任剑南节度使尚且吃力,与安禄山更是没得比。</p>
杨国忠不敢辩驳,也没有了更好的人选,一时踌躇无言。</p>
李隆基见他无言以对,岔开话题,先问了一句别的,道:“你前日批的折子,朕看了,让安思顺留任了?”</p>
“回圣人,是。”杨国忠道:“安思顺久在边军,功勋卓著……”</p>
李隆基不听他说这些理由,抬了抬手。</p>
“安思顺任河西才多久?你要他卸任尚且做不到,可知胡儿为朕镇河北多久了?”</p>
杨国忠一滞,垂下头,应道:“臣惭愧。”</p>
他一直喊着要对付安禄山,却在今日才意识到,此事不是把安禄山一人裁撤了就好,其人在河北经营多年,根深蒂固。</p>
就像是一棵根茎巨大的萝卜,若不往下挖,光顾着拔,那是谁都拔不出来的。</p>
“胡儿不是谁都能代替的。”</p>
沉思了片刻之后,李隆基如此说道。</p>
之后,他又补了一句,道:“朕也相信他的忠心。”</p>
“圣人,可孙孝哲欲杀王忠嗣,此事证据确凿。”</p>
“他已招供了,是私怨。当年王忠嗣北伐突厥,杀了他的父亲,此事与胡儿无关。”</p>
杨国忠张了张嘴,很想问圣人一句“这案子是谁审的?怎么能审出这结果来?”</p>
可他也明白,这结果正是圣人心中的答案。</p>
“你再去查一遍。”李隆基道,“倘若真相如此,便将孙孝哲押回范阳,看胡儿如何处置。”</p>
“臣……遵旨。”</p>
杨国忠脑子里还记得元载反复叮嘱他的“态度务必坚决”,嘴上已不由自主地应了下来。</p>
此事,并非他太过软弱了,而是王忠嗣、元载、薛白的策略就有问题,意图直接定安禄山的罪,这做法显然错了。</p>
对付安禄山,应该步步瓦解,一点点挖其根茎。从河北各郡县的官员任命,从范阳、平卢两镇的将领人选上做文章,待水到渠成,撤换安禄山才不会有后顾之忧。</p>
杨国忠离开华清宫,见到了元载。</p>
“右相,这是……事败了?”</p>
“岂能说是事败了?”杨国忠笑着摆摆手,道:“圣人答应了我的请求,唯对杂胡犹有顾忌,要把孙孝哲送往范阳试探杂胡反应罢了。”</p>
元载一愣,有些佩服杨国忠这张嘴,不愧是能接住李林甫一口痰的嘴。</p>
杨国忠则想着,圣人方才并未说吉温要如何处置,那正好拿吉温来杀鸡儆猴,涨一涨他这右相的权威。</p>
虽有一点差池,但大方向上还是按着他的计划,除掉一个一个的政敌,逐渐独领朝纲。</p>
“放心,我们能做成的。”杨国忠拍了拍元载的肩,如此说道。</p>
~~</p>
薛白当天傍晚就得到了消息,听说杨国忠去探视了孙孝哲而没有用刑。</p>
他微微叹息了一口气,望向远处的夕阳,在心里对王忠嗣说了一句。</p>
“你的方法,终究是失败了。往后,就依我的方法来做吧。”</p>
薛白承认这个失败。</p>
他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王忠嗣用性命都无法劝动的人,他永远都劝不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