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教育部在重庆、成都、昆明等设立招考分处,7月中旬报名,7月下旬考试。重庆设有spb、北碚、江津白沙3个考点。
当时重庆spb聚集了16所内迁大学,作为重庆最大的一个考点,从小龙坎到重庆大学一带林立的茶馆里,都是备考的学生。一条板凳,一杯茶,当年学生们就这样在茶馆里坐上一整天,看书备考。
到了晚上,他们和衣往板凳上一躺。正是夏天,也不用担心感冒。茶馆很人性,只收茶水钱,晚上板凳免费提供。
从1938年起,日本对重庆发起长达5年多的大轰炸。为了应对大轰炸,当时考卷都分为a、b两套,“先发一套,如果飞机来袭,考生们马上进入防空洞躲避。”警报解除,再换一套试卷继续考试。由于洞内空气不流通,个别身体差的女学生考着考着就晕了过去。”
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是这一次国统一高考还是受到了当时国考生的欢迎。原因很简单,这种考试方式相对于高校的自主招生来说,它显得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又显得更为科学。
到了1939年国各大学再次进行了统一招生。
当时统考的科目为两项:一为笔试,一为口试。口试只面对考师范学院者。
笔试则分三组:第一组为文、法、商学院、师范教育、史地、家政等学系。第二组为工学院各系,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土木等系。第三组为医学院,农学院各系及师范博物系等。
当时的考试科目一共八门,但是三组的考试科目均为七门,其中有四门是完相同的,即公民、国文、英文及本国史地。此外,数学三组都考,只是难易深浅不同。”
由于考试的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也附加了条件:“今年监送试题,因交通及时间关系,分五路出发……为求迅速,大多数均乘飞机出发,送题专员最后达到并须负监视责任。各区为预防考试时遇有空袭或试题泄露,得自行预拟各科试题一份以备发生意外时应用。
当年的考生一共有两万零六人,地域太广,试卷太多,交通困难,所以采取分区阅卷,评分标准分为“对、半对、不对三等,或优、良、中、下、劣五等,并说明各题应得分数,总分为一百分。但是在战争时期,国统一高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安的考室。
当时南京、上海、bj都被日军占领了,显然无法设点进行考试。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南郑、福州等仅有的十来个招生区,又面临着日军狂轰滥炸的危险。
加之考生千里迢迢地从家乡赶到这些地方考试,人身安又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到了1941年,国统一高考就暂时中止了。直到1949年以后,才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重新进行统一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