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变法”的决心(1 / 2)

(),

其实,我懂个屁的拆字!

那句“冰比冰水冰”的上联,我也是从网上抄来的,我也不知道下联啊!

不过嘛,以我聪明的才智,帮你拆个“有”字,帮你拆成吉兆,再随便忽悠几句,还是没什么问题滴!

于是,王立装模作样地掐掐手指,眼睛微闭,自信一笑。

“万岁爷,首辅大人的拆解基本正确,但是,他只拆对了一半!

“有”字的上半部分,确实是“大”字少了一捺;

“有”字的下半部分,确实是“明”字少了一半;

合起来,“大明”确实是少了一半!

然而,首辅大人只拆出其一,未拆出其二!

其实,“大明”少去的一半,正好是个“旧”字;

“大明”剩下的一半,正好是个“有”字!

如果小奴没有算错,太祖皇帝的托梦,其实是暗示“去旧”、“有为”之意!

所以,此梦,此字,必是吉兆!”

“旧!旧!去旧,有为!”朱由检低声默念着,稍加思索,面色大喜:

“没错,正是“去旧”之意!

太祖皇帝的托梦,应该是“变法去旧、大有作为”之意!”

“没错,正是此意!”

王立嘴上称是,心里却在发笑!

这个朱由检!

脑回路果然异于常人!

我随口提到“去旧”,你竟然想到了“变法”!

罢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无所谓!

反正,如果历史没有改变,你还有十三年的时间!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你高兴就好!

你高兴,我也能高兴,大家都高兴!

和谐社会嘛,我捞我的,你变你的!

咱们君臣同乐,互不侵犯!

确实没想到!

王立这番安慰的话,只是随口的一说,朱由检却当了真!

“如今之大明,外有建奴虎视,内有流贼四起,朝臣碌碌无为,军队羸弱不堪!

再不革旧立新,后果不堪设想!

敢问厂公:朕要如何变法,才能有所作为?”

“呃……这个嘛……”

我去!

你想革旧立新,你想变法图强,你去办就是了,问我干嘛?

还有,你别用那种眼光看我啊!

看得我浑身不自在!

我不是什么圣人!

更不是你的救命稻草!

你知道的,我只是个太监!

哪会什么变法啊?

不过,说起变法,应该有钱可捞!

可是,古往今来的变法,必会得罪一大群人!

古往今来的变法者,没有一人得到好下场!

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咱暂且不提;

就以几十年前的“万历新政”来说,主持变法的张居正,到头来,还不是劳瘁而死?

他死后,还不是被抄了家?

家里人,还饿死了好几个!

我只想捞点小钱,不想步那些人的后尘!

变法的人,你别找上我!

“这个嘛……如果……万岁爷真想革旧立新,还需与朝臣慎重商议,缓步推进,谨慎而行!

小奴才疏学浅,就算想帮万岁爷分忧,恐怕也有心无力啊!

所以……”

“不!”

朱由检摇摇头,打断王立的话。

看向王立的目光,坚毅而决绝:“厂公,你不是才疏学浅,而是深藏不漏!

就连文渊阁和翰林院的大学士,也对你的才能赞不绝口!

朕以为,以厂公之才学,当仁不让,主持变法,必能让大明国富兵强,万世不衰!

厂公,只要,你愿意做大明的“商鞅”,朕,以及朕之后的所有继任者,都是你的“秦孝公”,绝不相负!”

我去!

我去!

我去!

你这家伙,怎么越说越来劲了?

我懂个屁的变法啊!

再说了,就算你是秦孝公,我也宁死不做商鞅!

我可没那么傻!

变法找死的事,你还是找别人吧!

“万岁爷,小奴确实是才疏学浅,万万不敢当此大任!

万岁爷,你应该知道,革旧立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大明真要变法,还需满朝文武慎重商议,推选真正的贤才来主持!”

王立推脱一番,赶紧转移了话题:“万岁爷,香草券的发售非常顺利!

如果小奴没有算错,不出三个月,大明的财政危机必能缓解!

届时,朝廷拨出银子强力赈灾,再辅以有力地清剿,各地的民变,必会迅速平息!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只要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出十年时间,必能迎来繁华盛世!

所以,当前最要紧的,并非革除立新!”

王立的话,虽是委婉推辞,却也很有道理!

朱由检细细思量,连连点头。

确实有道理!

大灾之下,朝廷无力赈灾,百姓吃不饱饭,必然民变四起!

朝廷再怎么清剿,始终没解决本质问题!

如今,内库日渐充裕,拨个几百万两银子赈灾,并非难事!

以剿为主,以赈为辅,何愁民变不平?

拨个几百万的银子,组建一支百万大军,配备最好的火炮与战马,也非难事!

内乱平息,外患剿除,减税减赋,与民休息,大明何愁不兴?

朱由检本来信心满满,可再一细想,还是觉得不对劲!

强力赈灾,并非几道圣旨就行!

就以两年前的陕西来说,朝廷凑了十六万两银子赈灾,结果又如何?

银子刚出京师,就被贪去一半!

运至陕西,又少了一半!

发到各州各府,再少一半!

真正发到百姓手里的银子,实际不到五千两!

据曹化淳的暗中调查,各个知府知县,甚至没有发放赈灾银两!

还美其名曰,帮助百姓保管银两!

大明的贪官,真的是无处不在!

下发的赈灾钱粮再多,又有多少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