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记得,天宝十二年是前唐所录取进士最多的一年,也才不过五十六人。”
“而如今我大宋每一次科举所录取之进士,皆为十数倍计之。”
“虽然说,我大宋文运昌盛,远胜前唐,可是朝廷,又哪里有那么多的官职授之?”
这话一出,高璋顿时反应了过来,得,看样子,这两位老司机真是有大事。
高璋点了点头,呷了一口红茶,这玩意,晚上喝了不担心睡不着觉,对于喜欢茶饮料的孩子而言十分友好。
“小侄想要问一问二位长辈,那依二位长辈之见,我大宋取士为前唐之十数倍,是好,还是不好?”
“啊,这……”陈侍郎瞬间有点卡壳,一时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此事,在老夫看来,自然是好的。不使才俊遗于乡野,这本就是科举取士之初衷。”
“只是而今朝中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矛盾越发尖锐,已为我大宋之沉亲疴弊病。”
“故尔老夫今日前来探访贤侄,一则是贺贤侄加官之喜,这二来嘛,就是想要问一问贤侄,对于我大宋冗官之弊可有良法可解?”
借着那鲸油油那颇为明亮的灯光,看到这两位长者那脸上充满着期待的表情。
高璋则陷入了沉吟,是的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大宋的官员,实在是多得厉害。
而且人浮于世,机构臃肿,并且还有不少考取了进士的才俊,都只能眼巴巴地坐在吏部的凳子上傻等。
期待着有朝一日,他们能够被选官,选上他们,不然,哪怕他们是进士出身,一样也只能领着俸禄,顶着授予的散官,成天在那东京汴梁当街溜子。
家里边要是有俩钱的,指不定就去勾栏馆阁里边吟风弄月,吟诗作对,跟小姐姐聊怀材不遇,跟志同道合者抨击朝廷不公。
等到他们有朝一日成为了朝廷的官员,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够利用自己的职务,从为自己赚上三瓜两枣。
当然也不是没有不忘初心,为国效力,为民请命的良材俊杰。
“首先小侄想要请问吴伯父,您觉得,大宋能够取消科举取士,又或者是削减取士之规模吗?”
思量了半天之后,高璋抬头看向跟前的吴执中问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自然不能。”吴执中还没有开口,一旁的陈侍郎就已经十分果断地给出了答案。
“毕竟大宋文运昌隆,而科举取士才俊之多,便是明证。”
“更何况,若是不将才俊归纳入,必定会有许多不甘之才俊,北往辽,西往西夏,为我大宋之敌效命。”
吴执中也是面泛苦涩笑意地点了点头。
“正是此理,更何况,我大宋人口万万,远超前唐,加之读书之风极盛,才俊如蚁,自然也不能像前唐那般科举取士……”
“当然,虽说前唐科举取士少而精,但前唐的官吏任职,还要讲门第,讲世家,讲出身……”
说到了这,吴执中语气里里边满是骄傲,至少大宋没有了世家之弊,大规模的科举取士,正是原因之一。
今天还是浑身疼,应该是二阳,所以这几日容我稳一波,先三更,等身体好就继续五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