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少荣站在一块巨大的白板前,拿着白板笔写着一些关键信息,他穿越前是做运营的,所以他非常清楚一些市场规则。
这个规则第一点就是跳脱普通人的思维,如果和普通人思维一样,陈少荣下一步铁定走不长,因为大部分普通人的思维是可能被舆论引导的,不一定是自我的想法和认知,陈少荣的计划必须是球化,而不是区域化。
简单的理解,陈少荣要有个自我认知,还要有球认知,这两个如果不具备他就止步于此,永远成不了国际巨星。
首先是自我认知,陈少荣的演技不好,这个不是他要拍什么,什么就能成的,他有好剧本,没演技就是糟蹋好剧本了。
怎么形容呢?小龙女这个角色非常好,但如果小龙女是肉包子脸呢?
音乐这一块可以,戏剧不一定可以,这不是画等号的,音乐可以的前提下是原本这个世界的陈少荣有非常强的音乐天赋加上从小就学习音乐,这个是先天优势,所以陈少荣音乐上很顺,穿越来就得到这份先天优势。
但戏剧这一块,陈少荣的演技和那些抠图背数字的爱豆有的一拼,他现在去演戏,大概率粉丝追捧下,然后就结束了,所以要玩点小手段,取长补短。
球认知,这一个是一个关键,不是内娱观众认为大火的就球大火,还要根据时代,根据环境。
就像国内篮球很火,很多人认为篮球顶级巨星和足球顶级巨星应该差不多知名度和收入。
但现实是篮球最顶尖运动员税前年薪顶了天在四千万美刀,这个价位还不一定稳,大多时候在三千多万美刀顶薪了,而足球运动员薪资基本说税后,都是一个多亿美刀,这个差距还不算球场外的收入,查偷税漏税很少查篮球明星,但足球明星总被盯上,因为那真的赚的太多,私下收入太高了。
实际上足球和篮球影响力是相差非常大的,但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差距微乎其微,陈少荣不能有这类的想法,因为这世界很大,他必须要去把整个世界考虑到自己的计划中。
陈少荣做了个前世市场分析模板出来,那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真实数据。
他在白板上写下一些关键信息,进行梳理分析。
前世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港剧席卷亚洲甚至一些欧美地区,靠的是武侠片,武侠这一块华夏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就像西部牛仔系列一样,都是地区独有的文化。
因为有强大的素材库,在那个时代金古梁温这些作家的作品,当初可以给港岛影视创作者提供大量的文本。
八十年代中后期,港岛的编剧们又从欧美剧情中延展出更适合东方宝宝的科幻,魔幻,灵异等题材。
那时候的日韩地区大部分都被港岛的影视剧霸占,电视剧电影,这也是为什么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日韩民众对港星那么熟悉,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TA们看的基本都是港岛的影视剧。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日韩的影视剧找寻到了自己的路子,偶像剧,这个部分港岛拍得一直很少,但是这时期宝岛那边又有新的内容出来了,还是占据大部分亚洲市场。
这就绕不开的一位人物,琼阿姨,她的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偶像剧女主虐文,一群男的围着女主转,最后结局都非常凄凉,韩剧的内容就有琼阿姨的影子。
那个年代最火的就是琼阿姨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梅花烙,一帘幽梦等,还珠当时火到海外,但是,千禧年好像是华娱的断层了,彻底的大断层,日韩剧的春天来了。
韩剧基本就是从琼阿姨那里延伸出更虐的东西,男主出车祸女主得病,反正不会有好结局,而日剧开始走青春偶像剧风格,还有就是把港岛以前一些电影变成电视剧,要么翻拍欧美的爆款。
其实归根究底一个很大的问题,港台当时是影视输出的核心,但这个核心的前提是什么?是有大量的文学创作者提供素材。
而这个时期,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寒国在千禧年后出现了大量的青春文学,虽然文笔很一般,内容也很一般,但胜在多,而R本出现了大量的生活系职业系的日漫,日漫就是创作的素材库。
港台地区因为资本化过于严重,为了捞钱追求快节奏,大部分普通人也开始减少文学作品了,很多顶级编剧去了好莱坞闯荡,新一代作家中也没什么出彩的,直接断层式下滑。
而九十年代的内地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时期内娱大导演基本都是翻拍畅销书,国内导演早期在国际上拿奖的电影基本都是靠着这这这作者的作品火的,有的把名字换了。
商业片也是找知名作家当编剧,这时期内娱的影视剧作品开始崛起,但内娱缺少了海外运营经验,本土化运营居多。
内娱风光了一阵子,非常短暂的一阵子,因为内娱文学这一块在千禧年后也进入了断层,之后就是日韩影视剧席卷过来,一部接一部。
内娱在这个时期就真的和港娱差不多了,而在千禧年后,内娱的文学出现了个转机,网文。
这也是一种认知差,很多人觉得网文和传统文学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区别是从纸质变成电子化,而且比过去更加成熟了,因为商业化更成熟了,更适合市场化,尤其适合影视改编。
但网文又属于新生儿一般,它是打破传统阅读模式还有每天连载的模式,需要适应,这周期长达十几年。
当网文彻底成熟了,每一部作品经历几年十几年读者反复验证,有了一大批市场验证的精品文,这就是内容库了,市场再次改变,2014年之后就是个日韩和内娱的转折点。
14年后各家影视平台开始对网文改编下手了,这也是韩剧断层的一年,因为14年后韩剧在走下坡路了,要借助海外编剧或者买各类版权了。
内娱这边各种网文改编,有都市的,有悬疑的,有宫斗的,有权谋的,有历史的,有灵异,有仙侠,有玄幻等。
这些内容快速占据市场份额,其中有一个类别是直接席卷亚洲市场,那就是仙侠剧,其实再次回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武侠剧一样,仙侠好像只属于华夏才能玩出的东西。
但是仙侠剧又不是仙侠剧了,分为两类,男频女频仙侠,女频仙侠在海外爆火。
核心卖点是耽文化,例如一部仙侠剧让两个没什么名气的男星瞬间爆火成为顶流,在海外获得很高人气,之后大家或许发现了,很多男星集体扎堆去拍仙侠和玄幻剧,因为这个能出圈。
但这类剧国内反响两极化,女频仙侠大部分男性观众不爱看,男频仙侠女生看的也少,但女频文改编的仙侠剧最容易出圈,追剧的大部分是女生,在海外受到追捧,火的程度就像韩剧在国内火爆一样。
不得不说,耽文化这个非常受到日韩新马泰市场的喜欢,这也是为什么拍这类影视剧的男星可以人气大爆,在国内有一批女粉,在海外有更多女粉。
即使是绝望的文盲,都可以被人喜欢,这个如果不看球数据是很难发现,海外市场喜欢什么的,而古装剧同样出彩,这里有一部宫斗剧卖给了几十个国家发行权,那就是甄嬛传。
如果论出圈的,没有比那部耽剧更出圈了,耽剧必出爆款双男主,即使不是耽剧的女频仙侠剧更受到海外市场喜欢,因为核心卖点是谈恋爱不是修仙。
所以各大资本拼命投资这类的仙侠恋爱剧,国内市场有点份额就可以了,主要的市场是海外盈利,国内口碑好的网文改编的影视剧,反而国外市场反应不是很大。
内娱观众很少关注这些,为什么突然铺天盖地的都跑去拍恋爱仙侠剧了,那些爱豆怎么火的,从哪里火的?海外火的。
恋爱仙侠剧是一张脸就行了,其余的都可以特效和替身,只要演出超出兄弟情的兄弟情,要么就男主女主天天打打闹闹,就有人看。
这个适合陈少荣去出演,但不是万不得已,陈少荣最多接受大男主仙侠剧,兄弟情那类他不想要出演。
虽然知道不需要做什么就是互相深情款款对视就能讨好一些女观众,甚至对视都不需要,都是借位,但陈少荣不想和一个男的一辈子捆绑说不清。
再来说说日韩剧,日韩剧中,爆款的其实不多,早年的蓝色生死恋在国内市场很火,但它的火没有第二部姊妹篇冬季恋歌火球卖的版权发行多,这里还有个东西很多人可能忽略了。
那就是当初采购那批人,是喜欢看这类的,所以大多是她们的喜好,而近些年来,大家以为是爆款的剧,可能只在内娱是爆款,大部分粉丝都是女粉居多,和出海的海外仙侠剧一样。
真正的爆款,海外计算的方式有两种,这个非常方便统计,第一种是总播放时长,不算点击次数什么的,就看一个总播放时长,没法去刷数据,按照IP计算,账号活跃度,如果是僵尸号就被封了。
第二种就某搜索引擎的搜索次数计算,这其中很多人认为的爆款剧都不是爆款,包括大家认为应该是世界级的明星,实际上都不是。
内娱一些搜索引擎的结果大部分是从一些营销号搬运来的,比如亚洲最帅,一艘基本都是华人,这基本不可能的,知名度最高的也都是华人,这也不可能的,这类排名大部分是没根据调查,营销号根据自己喜好写出来的,所以很多人会被误导。
从事金融投资和运营相关的必须要参考真实数据,这个要误判就损失惨重。
所以陈少荣必须跳脱这个框架,不被营销号误导,寒国那么多男星,为什么很多在内娱只火了一两年就消失,快速被取代了?因为这批人基本只在内娱捞金,内娱爱豆又出的太快,这批人在自己国家和海外市场没什么知名度。
类似一名参加内娱比赛的R本女歌手小美,在华夏人气不低,但在R本如果去街头采访,十个人里可能一个知道这类知名度,甚至一个没有,这可能让内娱观众很意外,内娱观众可能认为小美在R本算是一线。
还有一大批韩星专吃华夏市场,在寒国都没什么收入的。
不能把思维局限,就像很多明星在海外很火,在内娱不火一样,并不是水土不服,而是没给这批营销号钱做推广,大部分人都是从这些营销号获得信息的。
张小美那样突然在内娱火的,概率性还是非常低,至于背后有没有推手就不得而知。
陈少荣如果被这群营销号误导了,误判了信息,那他上辈子就白做运营这一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