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有偃笑以手段在暗中要挟,那些把持朝政多年的老匹夫们逐渐放了一些权利给明之瑾,但是主要的权利和决策权却依旧不属于明之瑾。
毕竟尝试过权利带来的美好滋味后。想要再放下,又哪里有那么容易。
即便现在的明之瑾已今非昔比,改变很大,可是他将要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整个朝廷将近半数以上的权臣。
表面上他们愿听明之瑾决策,可背后真要实施时,明之瑾依旧如同一个透明人,有何想法和意见都被无视。
明之瑾想要自己掌权,而他的臣子们却依旧留恋着权利带来的美好。
他们可以如同施舍般“给予”明之瑾微薄的“权利”,却不代表愿意就此臣服。
他们的暂时低头,不过是因为性命被人拿捏后的逼不得已的虚与委蛇。真想要他们臣服,也许只有当皇帝拥有足够的实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征服他们。
所以在那之前,众臣看到的是正以可怕的速度成长的明之瑾。而明之瑾看到的,则是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逐渐显露出来的错综复杂。
君臣之间,本如博弈,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互对立。
臣与臣斗,臣亦与君斗。
触及到自身,或共同的利益时,昔日的死对头也可以心照不宣一致对外。
即便那人是——天下之主的帝王。
当明之瑾表现出想要掌权的意向,朝中原有的众多派系,以往他们互相水火不容,在那一刻却极有默契的选择了沉默。
皇帝只有虚名,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如果皇帝有了实权,他们到时候的日子哪还有现在自在快活。
他们没人出声,明之瑾这也只是试探,第一次并不着急。但随之后来他有意无意,多次提起仍然无人应答,明之瑾意识到了他们的心思。
同时自己的心也越发的沉重。
而发生的一切,偃笑都不插手。
在他看来,他为明之瑾已经谋得了莫大的机会,以后的一切都应该由他自己去改变。
而偃笑要做的,不过是保证他的人身安。
偃笑默默地看着明之瑾的成长和蜕变,而明之瑾则从原先偶尔还想和偃笑抱怨,那些大臣太难应付了。
到后来他已学会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学会喜怒不形于色,本就不张扬的人变得愈发内敛。
偃笑乐见明之瑾的成长,见着自己在京都呆着也没什么事,于是向明之瑾说了自己想要回北境的想法。
明之瑾停下批阅的动作,从奏折里抬起头来:“你说,你想回北境?”
“是,原本我是担心你在京都的安危才留下,如今知晓你有锦衣卫保护,我也安心了。”
明之瑾皱眉:“可我如今想要掌权的意向越来越明显,难免以后不会有人会有其他想法。”
这话不是明之瑾无的放矢,如果说以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现在明之瑾却越来越怀疑先帝当年暴毙之事。
既然有迹可寻,明之瑾的忧虑也不是没来由的事。
他们是否会做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不敬之事,偃笑暂且不知,但现在事情明显还没到明之瑾说的那样。
何况作为锦衣卫一员,偃笑可是很清楚平时在暗处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暗中保护明之瑾。
偃笑是否在其中其实区别并不大,他留在京都的这些时间,甚至还没怎么动过拳脚。
偃笑只道:“陛下既然有意掌权,但明白您需要属于自己的人。您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而臣去北境则可以为您增添助力。”
偃笑和明之瑾私底下相处时,多数时候是很随性的,这在称呼上就可以感觉到。
而一旦偃笑用上敬语,那一般就是在谈论正事时。
偃笑对于自己回北境的事成竹在胸,当初他初入军中,就是靠自身实力一步步爬上去。
如果不是留在京都耽搁了许多日子,恐怕他在北境的会又得到更多军功。
虽然没说,但明之瑾是舍不得偃笑走的,但他又心里十分清楚偃笑说的对。
他手中没有充足可靠的可以用的人,朝堂上他还可以靠自己慢慢观察和积累,可是军中他鞭长莫及。
而当下他手边正好可以用,且最好的人选就是偃笑。偃笑在北境有实打实的自己的班底和人脉,而他应该做的就是放偃笑回北境。
明之瑾明白自己手中可用筹码太少,多犹豫一刻说不定就会多错失一份机会,所以他按捺下自己私人的情绪,同意了偃笑的请求。
临行前明之瑾有些别扭的交给偃笑一个荷包,分量不轻,摸起来很厚实。
偃笑也不避讳,当着明之瑾的面就拆开荷包看,里面是厚厚一叠银票,少说也该有几千两。
偃笑有些愕然,明之瑾有些不自在的撇开脸,说:“之前你总说我克扣你,朕说了会记着,这是补给你的,并着朕给你的赏赐。你去了那边好好替朕办事,也……咳,不用委屈了自己。”
在这个普通人家一年也就花费一二两的年代,明之瑾一次拿出好几千两给偃笑可是一笔不菲的金额。
别看明之瑾是个皇帝,可这些钱都是明之瑾自己攒的。
说出来不怕丢人,给了偃笑这么些钱,明之瑾私库差不多是空空如也了。
而这时明之瑾只能庆幸,自己的一应吃穿用度是不用自己掏钱的,不然他只能喝西北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