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都是基于人性本恶解读,事实没这么糟糕,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这么多省、府、州、县,又怎会没有贤臣、廉臣?京官之中亦不乏贤良之臣。”</p>
朱厚照吁了口气,道:“不用安慰朕,官僚腐败乃历朝历代普遍现象,朕哪会不知?”</p>
李青颔首,继续道:“京察的执行,会挑起双方的矛盾,并进一步激化矛盾,然,地方官的能量亦是不小,这一来,京官就必须坚定拥护皇帝,唯有如此,才能依仗受命于天的皇权打压地方官。”</p>
朱厚照道:“可这样会让京官变得更加腐败,甚至剥削地方官,最后把损失摊到百姓身上。”</p>
“说的好。”李青赞了句,道:“的确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绝不会一上来就会这般,至少也会得等到地方官深受京官剥削后,才会转嫁到百姓身上。”</p>
“而这个过程中,京卫武学已然成了气候,再想反扑也没了机会。”李青沉吟道,“老规矩,咱们从悲观角度出发,所以京察执行前,要先把京察制度完善。”</p>
“慢来慢来……”朱厚照抬手打断李青,“你说的太快了,有些朕还没吃透。”</p>
李青停下,道:“皇上有何不懂的地方,但讲无妨。”</p>
朱厚照整理了下思绪,问:“为何一上来不会那般?”</p>
“欲望是一点点膨胀起来的,刚开始双方都会克制。非是心善,而是间隙一起,双方相互不信任,所以起初都不敢太过。”李青解释。</p>
“确实有道理……”朱厚照沉吟了下,又问,“京官对地方官掌控更进一步,并稳固了权柄,调转枪头面向朕,又作何解?”</p>
“这和把损失分摊到百姓身上是一码事,通过完善制度,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李青说。</p>
朱厚照深吸一口气,道:“可以完美解决弊端?”</p>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皇上想不担风险,只能什么都不做。”李青道,“况且,京察本身就是约束地方官的有效手段,不是吗?哪怕没有京卫武学,亦要想办法立为永制,不能因噎废食啊!”</p>
“地方上,朝廷有派巡抚,巡察御史,本也是在监督啊!”朱厚照说。</p>
李青道:“时间一长,沆瀣一气。”</p>
朱厚照无言。</p>
“说说你的方案吧。”</p>
“让犯罪的难度提高,让犯罪的成本扩大!”李青说。</p>
朱厚照眼睛一亮,追问:“具体呢?”</p>
“三杨秉政期间,他们兼着六部尚书之位,京察时他们一把抓,可现在不一样了。”李青道,“太上皇定的规矩,内阁大学士不得兼任任何官职,这就给了你可操作的空间。”</p>
“内阁,六部,一分为二!”朱厚照脱口而出。</p>
李青摇头。</p>
“不对?”</p>
“不,不够!”李青轻笑道,“皇上可别忘了,还有个都察院呢。”</p>
小老弟什么尿性,李青再了解不过。</p>
——墙头草,风往哪儿刮往哪儿倒!</p>
不过,但凡能支棱起来,小老弟立马就能翻脸不认人。</p>
主打一个灵活。</p>
内阁,六部,都察院,三方势力介入京察,相互制衡之下,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p>
三角形,是最稳固的结构!</p>
放之政治亦然。</p>
这一点,汉末三国已生动的演绎过。</p>
有搞头……朱厚照问:“具体如何分配?”</p>
李青沉吟道:“六部不能全卷进来,不然就失衡了,老规矩,让六部之首的吏部来就是了。吏部考功,都察院考过,他们有初审、提名之权,内阁则有终审、裁定之权。最后的决策,由皇帝来拍板。”</p>
“吏部掌升迁,都察院掌监察,内阁掌票拟,如此分工他们挑不出毛病。”李青道,“皇帝在拍板前,可提问初审,终审,卷宗……,皇上以为如何?”</p>
朱厚照闭上眼,好半晌,喃喃惊叹:“妙,妙不可言,太妙了……”</p>
良久,他缓缓睁开,直视李青,道:</p>
“所以……世上真有长生之人?”</p>
似疑问,又似肯定,朱厚照定定望着李青。</p>
李青诧异:“你说我是永青侯李青?”</p>
“你是吗?”</p>
“如是。”</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