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来,妙玉想不对杨庆产生好奇都不可能。
“她对我是有一些好奇,但不是男女之间的好感,只要我不再去招惹她,我们以后最多就是笔友,再进一步是不可能的了。”
“笔友?哼,说的好听,当初你也是一口一个蓉大奶奶,谁会想到你和她做了那样的事?”
其实,王熙凤最在意的就是秦可卿,什么尤氏姐妹、妙玉,和她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在她看来,杨庆这样一个难以把握的男人,就是为了秦可卿才甘愿留在贾家,而不是想办法脱去奴籍,考举做官……这样一来,他以后会不会偏向秦可卿和她的两个儿子,而忽略自己这边呢?
杨庆自然也明白她的小心思,便打趣道:“若是蓉大奶奶知道琏二奶奶吃她的飞醋,想必会高兴得多吃两碗饭。”
王熙凤闻言,把腿搭在他腿上,得意地说道:“那你今晚就别回去,让她先吃吃我的醋!”
杨庆能怎么办?只能奉命。
因把贾琏打瘫,被贾母狠骂了一顿,贾赦也就没脸再打发邢夫人去跟贾母讨要鸳鸯。
当然,没脸讨要,就不代表他不打这个心思了。
也因贾琏卧床不能理事,贾赦想来想去,都找不到一个得力的人,因此更加后悔那天出手太重。
没奈何,只能在小厮里找一个机灵忠心的,权让他先管管看。
另外,在贾琏出事后,秋桐也感觉自己的处境十分不妙。
王熙凤是明媒正娶的大妇,一旦发难,远不是她能抵挡的。
而锦娘也有儿子,在老太太、太太那里都是有脸的,斗起来自己也占不到一点儿便宜。
要是贾琏真的好不起来了,那她以后估计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于是,她就想着向王熙凤靠拢,试图用锦娘做个投名状,换取以后的好日子。
然而王熙凤并没有答应,只是让她和锦娘和睦相处,安分守己,好好地照顾贾琏。
这让秋桐有些怀疑,这个传说中十分利害的琏二奶奶是不是徒有虚名?又或是改吃素了?
其实,这是因为王熙凤如今在杨庆的影响下,并没有走上视人命如草芥的路子,反而向秦可卿看齐,开始变得雍容大方,温和待人了……这让众人一时有些不适应,却又从发自内心地欢迎她这样的改变。
毕竟谁也都是爹妈养的,不是天生的贱皮子,一日不被打骂就感到不痛快。
王夫人倒是不太满意,她修身养性,就是因为有凤辣子在,可以管好这个家,将来或是由她继续管下去,或是让她交权给‘宝二奶奶’,都好说道。
但王熙凤铁了心的不管事,她也没办法强迫。
毕竟一开始就说好了,大房继承爵位,二房管理家务,现在正本清源,实在没什么可说道的。
于是王夫人一番盘算之下,只能让李纨先管起来,自己从旁协助。
至于探春,一是年纪还小,二是赵姨娘那事还没过去多久,王夫人对她还有几分戒心。
若非老太太坚持,宝玉要求,王夫人都不会答应把她从赵姨娘的院子里放出来。
若非为了元春的名声,顾虑贾政的看法,王夫人早就想办法治死赵姨娘了。
探春和惜春一样,虽然小小年纪,却看透了不少事,因此知道王夫人的心思。
所以,除了继续奉承老太太和王夫人以外,她也在寻求改变。
就比如她平时对亲弟弟贾环不假辞色,甚至有些嫌弃,而出了马道婆那档子事,更是出现了厌恶的情绪……
但现在,她却把杨庆放在李纨那里的教材,好好的抄录了一份,准备拿回去督促贾环上进,让他也好好表现,把母亲带来的坏影响慢慢澹化掉。
这倒也不是什么算计,更像是无奈之举。
毕竟似她这样一个庶出的女儿,又有那样不安分的母亲,就算是绞尽脑汁,又能算计到什么呢?
无非就是想得到一些尊重,展示一些才能,让府里重视自己,以后为自己挑个好人家罢了。
就像原书中,她管家时说的那话,但凡是自己个男人,可以出府,那她早就出去立一番事业了。
可偏偏她是个女儿身,只能徒呼奈何。
“三姑娘让我帮环三爷补习?”
听秦可卿说了探春所托之事后,杨庆有些意外。
在秦钟连过三关、中了个秀才之后,他的补习班算是出了名。
除了贾兰以外,还有不少亲戚旁支,都想把孩子送到他这里来补习。
但贾环这小子的性质不同,若是没有马道婆那事,杨庆也不可能直接答应下来。
因为子女教育的问题,第一责任人是其父母。
落到贾环补习这事儿上,在贾政外出不在家的情况下,得先得到王夫人这个嫡母同意的才行。
可王夫人真的能毫无芥蒂的对待贾环么,愿意让他来自己这里补习么?
杨庆对此持保留意见。
秦可卿和杨庆心意相通,自然知道他的顾虑,便解释道:“她托我先和你说一下,等老太太、太太那里答应了,再让环叔过来。”
杨庆轻轻一叹:“真是难为三姑娘了。”
秦可卿也有同感。
虽然府里一直以来,都在待遇上一视同仁的对待嫡出和庶出的孩子,但大家心里依然会有别的想法。
人心是最难以把握的。
那些下人对待赵姨娘和王夫人,完全是两种态度。
那她们对待贾环和贾宝玉,自然也会是两种态度。
毕竟总不能恭敬对待贾环,却又敷衍他的生母吧?
而一旦区别对待,就会让赵姨娘不忿,让贾环嫉妒……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尤其是在家族整体走下坡路的时候。
“你告诉三姑娘,只要二太太不反对,我也绝不藏私。”
杨庆不介意让贾环有点出息,然后看他们斗起来闹笑话。
要在这个世界生活六十年呢,不找点乐子,就太无聊了。
而且他们二房一折腾,王熙凤那里就能得到好处,算是一举两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