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众官吏同心制铁甲 钟鸣岐…(1 / 2)

付监史已被邓知府表奏,升至从五品。

这几年冶铁所有了银子,一个熟练铁匠一年能得二、三十两,故而工匠们徭役期满也愿留下,打制的铁器也越来越好。

郑天野一到,二人商议打造重甲之事。

正宗鱼鳞甲要一片片打制,一套铁甲一千多片,五百套一年都未必做得成。

取炒熟之铁,尚未冷硬之时,趁热打制成薄铁叶,当省时省力不少。

二人饭后与工匠们商量来比划去,决计用方块鱼鳞甲、皮绳十字扣穿连。

头盔则用六瓣铁叶,穿拼时可放大缩小,一面打造,一面送回几套样品给邓兆恒。

邓兆恒觉得过于粗陋,但郑天野附信说,若按以往办法造甲,五百副将耗时一年左右。

邓兆恒哪里等得起,唤来郝万里和工房任副主事,让老何、赵宏几个穿上铁甲。

四十来斤铁片穿身上,一动哗啦响,挥刀走了几个回合,彼此用铁甲接了几刀,经得住刀砍斧剁。

郝万里:“两军阵前,铁甲之士更勇猛。却是躲不过、挡不住,才用甲扛一下,脆弱处被震伤、骨断常见。”

郝万里拿过红缨枪一个抖刺,枪尖儿在老何胸前停住,“鱼鳞甲刀砍斧剁都不能透,唯以枪挑,可从甲叶缝隙间刺进。”

老何:“若非整片铁甲,再厚也经不住刀枪挑刺,一旦刀尖插进缝隙,无论是皮绳还是铜丝都会被切断。”

郝万里:“元人的重装骑兵,胸、背、臂、腿几大块铁甲相连,甚为坚牢,但笨重不便。而今鞑靼、瓦剌军中偶见,已是寥寥无几,我朝亦以棉布甲为多。”

任副主事道:“若胸、背整片铁叶,肩、臂、腿连之以鱼鳞甲,则可取二者之长。整套甲胄降至一百多片,重量能降一些,却不怕挑刺,且更省时。六瓣头盔若改为三瓣儿,正前方一块,侧后两瓣防护更好。”

郝万里问:“将士体格迥异,胸甲大小如何定格?”

任副主事:“胸背甲取中,大者多穿鱼鳞甲片即可。”

众人深以为然,邓知府:“就依当下议定,年前后这批重甲送至宣府。”

众人散去,邓知府唤来了户房主事李墨林。

李墨林知道,邓知府在朝廷上下已名声在外,升迁板上钉钉,自己日后的提拔多半会倚仗他,对邓兆恒是心服口服,

得知邓知府要给宣府打造五百套重甲,李墨林心里有些犯嘀咕。

这几年府库进出的银子翻了几倍,尤其对边关的支应如流水一样。

一听这事心道:五百套重甲,一、两万银子,这样大笔地一年出几回,弄不好又得寅吃卯粮。

李墨林见礼后虽面带微笑,却是言语少,邓知府便猜出了他几分心思。

“李主事,五百套重甲的事想必你已耳闻,放心,我不用府库一两银子。”

见李墨林诧异,便接着道:“我这里有黄金千三百两,为河东盐池刘员外所赠,先做此项耗费。待送至宣府时,我自向圣上告表刘员外大义之举,平阳这边你先知即可。”

李墨林心里惊了一下,邓知府与刘员外在唱什么戏?盐池刘员外与料御史每年来拜知府大人,李墨林自是知道。其中金银的往来,也只是猜测,没人敢说出口,哪怕对家人都不漏一字。

他也看出,邓知府对刘员外家族敬而远之,相互井水不犯河水。

心里恍然,邓知府是要借此与刘员外脱了干系,又助了边关,还给刘尚书一家送了顶推不掉的高帽,一举三得;只是失了千两黄金。

不禁道:“大人胸中明镜高悬,义理浩然,属下实是敬佩。”

邓知府见他看透又说透,叹了口气,“李主事,你我都知,为朝廷做事,仅一腔赤诚不够,还得天时地利人和。天下如此,我们都没有它途可走。你这些年为平阳鞠躬尽瘁,我也确是离不开你的辅助,才让你在此屈就多年。我朝一百五十九府,在平阳你的用处更大些。再熬几年,看有无新变化。”

李墨林岂能不知,也就是邓兆恒,换旁人稀里糊涂干几年不出事,升官走人。正因如此,他才觉得邓兆恒是个有前程的人。

“属下能得知府大人携领,为朝廷尽绵薄之力十几年,自觉乃人生一大幸事,愿在大人辖下再多几年。”

邓知府哈哈大笑,“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不过你我确是志同道合,我也感甚幸。有一想法,想听你的见地。”

李墨林:“大人请讲。”

邓知府:“我欲让平阳七品以上官员、府内大户、富商每家捐重甲一套,多者不限。”

李墨林:“大人,一套重甲数十两。”

邓知府:“按市价打造应在三十两以上,折进我们平阳自家的铁和役夫,最低估算,二十两起。”

李墨林问:“是自愿、还是摊派?”

邓知府嘿嘿笑道:“若自愿,怕只有官吏了,所以才唤你来,你对本府商贾、大户有底细,如何做成此事?”

李墨林:“本府七品以上官员一百三十余人,而大户、富商尚无确切数目。”

邓知府摇头,“一百三十套太少,至少两千套,加上先打造的共两千五百套。”

李墨林惊道:“二千套折银四万两,一下摊派这么多可是从未有过。”

邓知府来回踱着步,“当下看,平阳府出这四万两是不少,而一旦宣府危机,朝廷必令河南、山东、山西全力驰援,那时就不是四万两了。若腾总兵手握数千重甲精锐,将鞑靼挡于燕山之北,我这四万两就是一本万利。你速去操办,尧帝爷保佑,敌来犯之前将铁甲送上去。”

李墨林道:“大人,即使银两筹齐,如此多重甲也难短时内打造成啊。”

邓知府:“你说的是,还得找工房想办法。”

李墨林走后,邓兆恒又与任副主事商议。

任副主事道:“大人,冶铁所聚集铁匠不过百人,两千套年前无论如何制不出来。城内作坊,一天打制铁叶不过三、五百片。依此算,冶铁所年前不过能制一百几十副,必是要征招各州县铁匠了。”

邓知府:“凡参与制甲者免除本年徭役,每副铠甲补口粮一两,你看如何?”

任副主事:“大人,能打锄、镢的未必会打铠甲,得有行家指教,眼下是缺会制甲的熟练工匠。”

邓知府问:“哪里能找些行家来?”

任副主事:“兵营里有些老军士对铠甲熟悉,虽不会打制,却是知道怎样造甲。”

邓兆恒想到了郝万里,“你且待我消息。”即刻亲自骑马往守备府去了。

郝万里自是不能推脱,选了对铠甲熟悉的五十人,任副主事带着奔蒲州去了。

邓知府给郑天野、付监史写信,看能否从潼关守军处借人,同时向各州县征招铁匠,口粮可提一提。

郑天野原想安排妥当便回平阳城,却是哪里走得开。

正犯愁间,户房钟鸣岐自陕西巡查而归。

郑天野:“来的正好。潼关储将军我虽拜过,却不如老兄与将军交往多,再回潼关替我走一回,把懂铠甲制作的军兵请来。凡来一人,完工后赠重甲一副。”

钟鸣岐:“在下与储大人也是过年、节带几坛酒拜一拜,实不敢承诺。”

郑天野:“老兄定要做成此事。北边情势紧迫,知府大人催得急,边关起刀兵,想储大人会答应。”

钟鸣岐这一趟赴陕西巡查,一去一回两个月,正要兴冲冲回平阳府,却只好次日返回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