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的,这不是因为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制度所产生的弊端造成的。
就算是李隆基早死二十年,没有杨贵妃,没有安禄山、史思明这些人,也会有其他人替代这些角色,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因为你不可能永远将自己保持在巅峰无敌的状态,你的盘子开的越大,关注着你的眼睛就越多,你就越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只要你的防备有稍稍的懈怠,你的实力有所下滑,那些心怀野心的藩镇大臣会立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无尽的包容和大度造就了盛唐,同时也毁灭了盛唐。
唐朝还能维持一百多年,而大明朝呢,朱棣一死,奴儿干都司就日渐下滑,到了正统年间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这没办法,两个朝代的国力相差太远了,在永乐年间时,朝政清明,国库充盈,军队又极其强悍,要威服镇压他们自然是不在话下。
可越往后就越不行了,没有了强悍的军队和丰盈的国库作为支持,大明朝廷对他们已经渐渐失去了主导权,关外那些部落见状,心中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躁动了起来。
而大明朝的君臣也并没有唐朝君臣那种对于异族的包容和信任度,大明朝的皇帝,除了朱棣和朱见深,其他皇帝都是极为提防,这可能也是因为有唐朝这个前车之鉴的原因。
要想还处于农耕文明的老百姓可以在东北那种尚未开发的黑山白水间扎根,首先就得解决当地百姓粮食能自产自销的大问题。
满清晚年时期,东北有过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时期,称之为下关东。
东北人口急剧暴增,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地区,在短短的数十年间,达到上千万之数,不得不令人震惊。
能够促使老百姓自发的去迁徙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有了一种耐寒的稻种,可以在东北那种飘忽不定的严寒天气当中生长。
加上当时科技的发展,东北的矿产物资成为了极为重要和珍贵的资源,偌大的东北宝藏,被第一次发掘,自然是吸引了大批的人流量去闯关东。
而这种耐寒的稻种,现在的大明并没有,它是从日本引进朝鲜后,经过朝鲜人数十年的耕种,才被当时的东北人民所得知并广泛运用。
朱由校现在就急需这种耐寒的稻种,有了它,毫不夸张的说,基本可以解决关外百姓的粮食生产问题。
现在还没到小冰河的鼎盛时期,大明朝的百姓还有几十年的苦日子要熬,朱由校不想以后的历史书上还记载着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些词。
只有关外能够实现粮食自产,那才能驻扎重兵向北扩张,东北的位置太关键了,而且它还有着整个世界都数一数二的资源财富。
张作霖正是凭借着东北的战略位置和资源产量而屹立不倒,不管在关内败的多惨,他只要守住山海关,不用三五年时间,又能够满血复活。
现在的他虽然没有这种耐寒的稻种,但他却有精通农业的大师宋应星,以宋应星的才能和知识储备,要研发出这种稻种,想来不会太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