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部的敌人有益于内部的团结。
早在黄毅率领部队远征之前,轮番的战斗就已经让那些依附过来的蒙古部落找到了主心骨。
中原乱,再怎么乱大明朝的政治框架也没有垮掉,好歹还有一些地方有着自己的安宁。
在这大草原上可就不一样了,人心惶惶中能够在兴和军的庇护下得到喘息,对于这些蒙古部族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抓住救命稻草了。
黄毅一直有着统战思维,把朋友拉的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是黄毅出城多久,就打了多久仗的根据地在黄毅回来之后人反而变多了的缘故。
其中虎啸谷、虎啸川、察喇合、格尔达的积极斡旋功不可没。
都在吹郑和是世界历史最早的远洋海军,甚至还有好多人吹嘘对比哥伦布的远洋征服,郑和才是文明之师,对沿途各国秋毫无犯。
却不知道有多少人回忆往昔无不扼腕生叹!
哥伦布殖民主义沿途烧杀劫掠恐怖统治,打出了多少商机带回来多少财富?
而郑和下西洋呢。
唉,这就是官方行为和民间行为的区别啊。
郑和下西洋要的是显示天朝上国的赫赫威名,追求的是一个面子工程,要的是万国来潮。
既然是出去摆阔气的,当然也就不会斤斤计较。
而民间行为一定是奔着钱去的!
明朝的户籍制最初是为了搞战后重建,在极度缺钱的状态下不得已的选择。
既然要搞户籍制,那么就不能让老百姓到处乱跑。
禁海令由此应运而生。
禁海令误国呀!就是因为这玩意儿,郑和船队再怎么遮天蔽日,后头也不可能跟上一群群生机勃勃的民间船队跟随其后。
朝廷下一趟西洋纯纯烧钱,又没能刺激出民间贸易来回笼资金。
这样亏本的买卖能来几回?
明朝的百姓是没那么能力搭建海上势力吗?
非也!因为禁止海上贸易,沿海的居民为了过上好日子就只要当海盗。
一个个都在说倭寇多么多么强,却少有人知道,当年闹得最凶的倭寇头头叫做汪直,一听名字不难猜想这货是哪国产品吧?此人原产地安徽徽州!是整个儿东亚海面上的扛把子!
可惜啊,等到明朝反应过来,开放海禁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开发海外财富的力量了。
话题扯远了,但讲这海上的故事,是为了说清楚陆地上的战略。
哥伦布引领的大航海时代能够开发出那么多的殖民地,黄毅怎么不能顺着丝绸之路一路开发广袤的西域诸国?
黄毅既然是未来人,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还如历史上发生过的那样再来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