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坟(1 / 2)

烟雨蒙蒙,竹枝青翠,随风微摆,杜鹃在外鸣叫,如泣如诉,群山起伏,晦暗不明。

王和垚虽然昨夜睡的晚,但多年的作息习惯,他还是早起了。

不但早起了,而且俯卧撑,仰卧起坐都做了许多。要不是地形不熟,又是下雨天,他已经出去跑步了。

打开房门,低矮的土墙和茅草屋顶映入眼帘,细雨如丝,竹叶亮绿,屋外清新的空气,让王和垚精神一振。

是的,他已经是这时代的王和垚了。

“阿爹,阿母,你们也起来了。”

看到父母在前屋忙活,王和垚打起了招呼。

既来之、则安之,没有必要再缅怀过去。

“垚儿,你怎么不歇歇?”

王父停下手头的事情,回过头来,关切地说道。

“阿爹,你这是要……”

看到父亲一身麻衣,王和垚不由得一愣。

“垚儿,今天是寒食,你爹要去给你外公上坟。你身子弱,就不要去了吧。”

王母粗布葛衣,她从父亲身后闪出,她走过来,看了看儿子的房中,眼神中有一丝惊讶。

以前儿子从不早起,性格懦弱,脾气古怪,今天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房间里、床上整洁不说,那个被褥,叠的方方正正,像砖头一样。

这变化也太大了些。

“阿母,我没事。已经好多了!”

王和垚笑着说道,安慰着父母。

寒食是汉人第一大祭祀节日,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节时严禁烟火,只吃冷食。唐时曾经以政令的形式,将扫墓固定在寒食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飞入五侯家,民间、官府、皇家都会在寒食这天祭祀扫墓,添土烧纸,以寄托哀思,告慰先人。

在王和垚所处的后世,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节奏快,谁还会吃冷食再祭祀,寒食清明归为一日,个中利弊,只有后世后后世才知道了。

“阿母,你不去吗?”

王和垚脱口而出。

“你这孩子,女人怎么可以上坟。桌上有青团,你慢慢吃,喝些水。”

王母笑了一声,眼里亮晶晶,她拿起蓑衣和农具,和提着篮子的王父就要出门。

青团是余姚的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也是余姚百姓在寒食和清明吃的一道传统点心。

“阿母,你这是要去那里?”

王和垚一阵脸红。乡村陋俗,不允许自己的亲生女儿上坟祭祀,何其荒谬!

“你这孩子,阿母当然是要去田里忙活,不然咱们吃什么。”

王母笑着说道,背过身,红着眼眶,抹了一把眼泪。

儿子被吓成了这个样子!也不知道,以后脑子有没有问题?还能不能娶妻生子、正常生活?

“阿母,我和你一起去!”

优雅瘦弱的母亲要去干农活,身为男子汉的王和垚,立刻急了起来。

当初,他可是八块腹肌,钢板直男一个,怎能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

“田里没什么活计,除除草什么的。你要是身子好些,就去给你外公上上坟吧。”

王母心里开心。儿子自小体弱多病,从来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难得有这份孝心。

不过,儿子虽然已经成人,但体弱多病,跟着自己去下田,怎么看怎么怪,自己也不忍心。

王和垚无奈点了点头,正在感叹母爱的伟大,王母一句话把他打回了现实。

“顺便看好你爹,别吃窝边草!邻村溪口村的刘寡妇,东门镇的顾家娘子,都多留意些!”

王父的脸上,马上变的通红。

王和垚眼睛睁的老大。看来,父亲还是个风流的教书先生。

不过,父亲高大威猛、儒雅俊俏,比德华还达华,自有招蜂引蝶的本钱,难怪那些寂寞女子要为之疯狂了。

专吃窝边草!隔壁老王的称呼,莫非是从这个时代开始?

“还有你,垚儿,你和那个郑宁,不要走的太近!这两天呆在家里,哪里都不要去!”

王母提醒着父子二人,先行离开。看她一步三回头,显然对王和垚父子二人不放心。

出了家门,看到左右无人,王父才脸色发红,低声辩解到。

“别听你阿母胡说!莫须有!莫须有!”

“阿爹,都是男人,明白!”

王和垚笑意盈盈,对父亲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表示理解。

这个时候,他才有了一点父子的感觉。

“你阿母呀,整天和那些乡村愚妇在一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我堂堂帝……”

王父摇摇头,迈步向前,身材笔挺,动作潇洒,碰到乡人,态度谦和,礼让三分,极有风度。

王和垚暗暗吃惊。看父亲这教养,可不像是一般的乡间教书先生。

教养这东西,可是需要文化和银子共同砸出来。老百姓,吃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去操心这个。

“阿爹,你刚才说什么?堂堂什么?”

想起父亲刚才说的话,王和垚好奇地问道。

“没什么。小心地上滑。”

王父心虚地岔开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