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奖罚(1 / 2)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1505 字 2023-10-10

(),

第二十四章奖罚

很多事情不好预测,但是事后总结的话,还是能看得明白的。

士大夫集团内部,最不缺少的就是聪明人。

这一场战争,打得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打过之后,他们恍然发现,开国勋贵集团,大半不在了。即便有些留下来的,将来也很难在军中有多少影响力了。让朱元璋恼怒到必须杀人才压制的功臣集团,几乎烟消云散了。

其次,就是从洪武后期逐渐成长起来的文官集团,被一扫而空。

对于士大夫集团,他们其实并不在乎一次两次清扫一空,毕竟不管怎么样,治天下都需要读书人。只是他们对眼前的局面却感动绝望。

是的,治天下需要读书人,而读书人却未必是他们。

建文在位的时候,办了数次科举。既是招纳人才,也是收买士大夫之心。这些人出了不少人才。历史上永乐年间,不少大臣都是这里面出身的。

但是而今他们都不行了。

凡是建文年间科举出身的官员,一并打入另册。如果没有做官的话,他们读书人的功名,朝廷也不会承认的。自然也没有什么特权可言。

而北方高校联盟正在源源不断的有学生毕业。每年都要一两千人。而今朝廷之中,相当一部分官员都是这些人出身。自己家的学弟们都没有安排妥当的,谁有功夫安排这些人。

特别是朱允炆的背叛,给了这些人很打的打击。

因为朱允炆背叛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以原来的治理模式,是支持不了战争的新变化。为了符合战争形式的变化,朝廷必须有所改变。这一改变,就打到他们身上了。

如此一来,这些士大夫们都有深深的危机感。

读书人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天下离开读书人是玩不转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自己这样认为,朝廷这样认为,百姓也是这样认为。

而今他们忽然发现,离开了他们。朝廷不仅仅玩得转,而且转得更好了。

这才是让他们深刻感到绝望了。

很多人都在想,儒学怎么了?大明怎么了?

而今对这些读书人最大变化是,除却一些顽固不化,只会说世风不古的孔乙己之外。大部分儒生都想要一件事情,那就是将何夕的学说拉入儒学体系之中。

这其实儒学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包容性。强悍的包容性。

只要不一下子打倒,他们总是要起来的。重新诠释经典。只是主客易位了。

之前是何夕自己想法办法,将科学理论思想与儒学挂上钩,以引士大夫来学习,而今却是这些人主动去做这一件事情。

可以遇见的未来,何夕一定是儒门的一代圣人。甚至位在朱熹之前。

这都是后话了。最少这些人已经很识趣了。他们对朱允炆比对朱雄英还要恨,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找不痛快。只是让他们落井下石,如同那些小人,也让他们觉得不耻,好歹是君臣一场啊。

所以,沉默就是最好的应对了。

朱允炆的事情盖棺论定之后,还有其他人。

比如丁显。丁显的罪过,自然是往死里说。不过,何夕在这个时候玩了一个花招。对于丁显的罪行自然有所偏重的。

无他,对死人的评价,其实不在于这个人做过什么。而是在于活着的人需要什么。

就好像丁显做的一些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学习何夕的。何夕如果将丁显的很多政策都钉死,那么何夕自己的政策怎么办?

所以,何夕更多将罪行敲定在丁显的私德上。不过,很显然丁显的私德也没有让人失望。单单论丁显私下做的一些恶心死,死上几次,一

点也不冤枉。

同时还有一些人。比如韩国公。

韩国公夺了国公之位。贬为庶人。而跟随韩国公那一批勋贵,一个个也都夺爵,被赶出军中,不过以他们这些年的积累,做一个富家翁还是可以的。

只是,这样一来,让这些人很是不满。

但是不满又有什么用去?

如果韩国公在北军拿下南京之前投诚,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他们南京拿下之后,才算是转过态度了,那就太迟了。

何夕自然秋后算账。甚至很多北军巴不得他们造反。好让他们打最后一战,为他们将来立下军功。

这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了。

于是,对韩国公来原职留用的可能也没有了。

其实对何夕来说,他倒不至于落井下石。但是韩国公有今日这个下场,也是何夕的原因,何夕在与朱雄英商议爵位的时候,何夕说过,他觉得这个爵位应该限制在一定的数量,不能乱封。否则将来就不值钱的。

这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出去了。于是,很多想封国公的北军将领,就对原本南京几位国公,有了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