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蛮荒之地,一切都和内地不同。
两军对垒之下,既不斗将,也不斗阵,就是单纯的斗军。
说白了,就是两支乌合之众的军队一冲而上,大砍大杀一通,谁支持不住就输了。
这种战斗方式唯一的结局,就是杀人一万,自损一万,甚至自损一万二。
敌我双方根本没有什么战术可言,完就是拼总人数。一方死光了,自然就输了。
大战过后,战场上遍地都是死尸。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人口快速削减下来。
如果放在内地,那都属于最后拼命的手段,也就是垂死挣扎之下的自杀式进攻。
大明军队三次南征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火器的广泛使用,军卒的个人战斗力几乎趋近于零了。
凡是面对一拥而上的混战,最后惨败的就必然是大明官军,绝对没有任何意外。
两百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一旦火药用完,大明军队就一败涂地,最后军覆没。
过去数百年来,每一次都是军覆没的战斗,大明朝发生的次数都数不过来。
不管是内战还是外战,大明朝的军队军覆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大明朝的军队出战只有两个结局:要么胜而归,要么一个都不会回来。
胜而归的次数实在是太少,一个巴掌的指头还嫌太多。
军覆没的次数实在是太多,把脚趾头加上去也不够用。
杨虎是熊储教育出来的,猛冲猛打当然可以,死人的事情就要尽可能避免。
一旦发生数千人、上万人的混战,最好的结果就是一比一的战损。
熊家军都不怕死,但不代表现在就要去死。
敢于混战,避免混战,保存实力,这是熊储给部队的三原则,杨虎当然记住了。
熊家军兵力有限,拼人数肯定居于下风,绝对死不起,所以不能和缅甸蛮荒之地那样战斗。
避免混战,这就是杨虎一直在皱眉头的缘故。
杨虎皱眉头,就是因为是不是要发生混战,并不一定都是自己说了算。
如果敌人一定要发动混战,自己这一方要么避战退却,要么举手投降。
举手投降这个肯定不能考虑,适当的避战退却,避敌锋芒,这个倒是可以考虑。
杨虎考虑的,就是如何才能避敌锋芒。
避敌锋芒,回师再战,这需要旷阔的战略纵深。
杨虎恰恰就没有大纵深可以退却,身后五里就是天马关。
战斗一旦展开,五里地实在不算距离,几乎抬脚就到了。
有人说了:杨虎真是的笨蛋,为什么不提前出发走远一些,让自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如果手下有一万多人,杨虎当然会这么干,甚至直接越过百里把八莫镇包围起来。
可是他的骁骑营只有三千六百人,而且还需要把守天马关,能够用于一线正面作战的部队,最多只有两千人。
群山万壑之中,别说两千人了,就是两万人扔进去也看不见半根毛。
南蛮之地的蛮夷都是岩居杂处,谁也不知道他们居住在什么地方。
一旦遇到敌人的四面围攻,军覆没就是唯一的结局。
深入敌人的腹地,摧毁敌人的根基,最大的困难就是四面皆敌,甚至一草一木都是你的敌人。
一个有经验的将领,绝对不敢孤军犯险,杨虎当然不会。
据城自固,步步为营;防守反击,趁隙而进;奇正相合,扫穴犁庭。
这是军师万练再三强调的用兵之法,就是要避免陷入重围的灾难性后果发生。
西路大军的主将,黄妍莹一着不慎,随即遇伏身亡,这是血的教训。
也就是说,每一次进军,都要以夺取一座城池为目标,切忌在野外随意扎营。站稳脚跟之后,再寻找给敌人致命一击的机会。
这一种战斗方式,刚好和当年在大漠、河西走廊相反。
因为大漠和河西走廊是一马平川,精悍的骑兵部队可以万里驰骋。
利用战马的速度优势,每一次战斗都是机动灵活,一击而走,让敌人摸不清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