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过去将来(2 / 2)

汉道天下 庄不周 1080 字 2022-08-30

刘协同意了,发出诏书,命司空周忠及相关人员赴行在。

——

张昭下了车,看到孙策的同时,一眼看到了周瑜,顿时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泰然自若地掸了掸衣服。

孙策、周瑜齐步上前,向张昭行礼问好。

张昭点点头。“公瑾何时来的行在?”

“刚到几天。”周瑜笑眯眯地看着张昭。“听吴侯说,张公在渤海行德政,成绩斐然,士大夫归之若流,瑜甚至钦佩。本想赶去参观,君侯说张公将至,我就在这里恭贺大驾了。”

提到政绩,张昭有些纠结。

一方面,他不承认渤海的德政失败,毕竟大家生活得很安定,相处以礼,近乎儒门提倡的君子之国。

在十几个动乱的背景下,这样的景象难得一见,足以抚慰人心。

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儒门的理想状况。

不患寡,而患不均。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渤海的恢复速度不及其他郡国,而且这个差距暂时看不到缩小的可能,只会越拉越大。

进入邯郸境内,他这个感觉更加明显。

就连他引以为傲的简朴,在邯郸人的眼中也成了寒酸,导致随从们的心态都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面对周瑜,张昭淡淡地笑了一声。“公瑾不畏艰难,深入漠北,以功业为务,还有心情去渤海看我们一群迂腐书生自娱?”

周瑜严肃的摇摇头。“张昭此言,恕我不敢苟同。我奉诏去漠北,固然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却不仅仅局限于此。于将来而言,我是踏勘漠北形势,为守边提供参考。于过去而言,我是寻找失落的华夏子民,引领他们重回文明。”

张昭一愣,眼神专注起来。“失落的华夏子民?”

周瑜便将在漠北看到的部落说了一遍。

虽然他没有一口咬定那些人就是商朝遗民,但他提出的证据已经足够张昭向那个方向联想。

儒家本来也不以逻辑严密著称,牵强附会才是习惯。

听说真有商朝遗民流落漠北,张昭心动了。

仔细说起来,儒门的起源与商有很大关系,孔子本人就是商朝遗民,始祖是圣王之一的商汤。

“这么说来,公瑾此行倒是功德无量。”

周瑜苦笑着摇摇头。“可惜我学问粗浅,对训诂之学更是一窍不通。虽然觉得那些部落的语言近乎古音,却没有分辨的能力。若是有精通训诂的大儒随行,或许能从他们口中听到连山、归藏的原文。”

“连山、归藏?”张昭大惊失色。

“我猜的。”周瑜笑道:“那些部落没有书籍,也没有读书人,只有口耳相传的故事,记得这些故事的就是族里的巫师。他们用卜筮来预测吉凶,看起来和古易有些相似。”

张昭眼珠转了转,连连点头。“极有可能,极有可能。若能使连山、归藏重现于世,这可是儒门的祥瑞啊。公瑾,你下次再去当在什么时候?”

“过年之后吧。”周瑜说道:“乘船北行最方便,只是路途长一些,至少三个月才能到,一来一去至少一年。”

“这个无妨,这个无妨。苏武在北海牧羊还用了十九年呢。若能找到连山、归藏,就算在漠北住十年也是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