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一听,觉得可行。
这可是一个惠而不费的好办法。
“司徒果然经验丰富。”刘协赞道。
赵温嘿嘿一笑。“陛下,这种事,臣很多年前就干过。”
“是吗?”
“臣少年时任职州郡,常与羌、夷、蛮、叟接触。其实大多数蛮夷并非生来野蛮,只是缺少教化。他们很敬重有学问的人,为他们取名拟字,往往是与他们破解隔阂,增加了解的机会。陛下乃万民之主,为他们赐名乃至赐姓,更是无上光荣。”
刘协恍然。
这种事,后世有不少皇帝喜欢干,尤其是唐代。
但他关心的不是这个,而是刚才赵温无意间提及的一句话。
“司徒,这些蛮夷也能教化吗?”刘协故作茫然。
“当然可以。”赵温感慨地摇摇头。“当年文翁治蜀,教化百姓,开益州文脉。如今益州人才济济,皆是文翁教化之功。只是如今的儒生好逸恶劳,连自己的学问都不肯用心,更别说教化蛮夷。蛮夷所在险阻,饮食也不如都市,谁肯去呢。”
“司徒,若是朝廷设立制度,凡太学生能够教化蛮夷,便能在考功时加以优待,会有利于教化吗?”
赵温惊讶地看着刘协,眼珠转了转,试探地问道“陛下派人教将士子弟读书,是此意否?”
刘协微微颌首。
以赵温的老练,他肯定觉察到了什么,只是一直没说,今天才趁此机会提出。
“司徒以为可行否?”
赵温没有直接回答,他思索了良久。“陛下用意甚好,但兹体事大,还是从长计议为好。自董仲舒上书建太学以来,太学生规模一再增加,最多时至三万人,最后却导致处士横议,酿成党锢之祸。殷鉴不远,不宜仓促。”
虽然被赵温否了,刘协却不觉得失望,反而很满意。
看来并不是没有人看到汉末的问题,也不是他们不想解决问题,只是他们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更没有改革的机会。
连年战乱,君臣争权,的确也不是改革的合适时机。
“那就请司徒斟酌此事。”刘协欠了欠身。“眼下战事紧张,朕要全力以赴,为大汉争取一线生机,教化的事就拜托司徒了。”
赵温神情凝重的拱手还礼。“臣唯陛下马首是瞻,愿为大汉中兴效绵薄之力。”
刘协摆摆手,示意赵温退下。
他知道赵温不会拒绝这个建议,司徒职在治民,不仅是管理民生经济,更想教化天下,包括皇帝在内,致君尧舜是无数读书人的信仰。
虽然最后大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此时此刻,他做这样的表态,既是安抚他们失落的心情,也是寻求他们的支持。
这些老臣或许没什么实际的作用,但身份、地位都在,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多的能影响一州一郡,少的也能影响一个县,得到他们的支持总比君臣撕逼,互相掣肘好。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最后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