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最忌讳什么?
自然是整体风格前后不符,演员的实力参差不齐,化学反应糟糕。
如果是这几种情况下,就算剧本再优秀,也展示不出来。
所以,当演技最弱的靳東激发起众位老戏骨的反应时,董熹内心是赞叹的。
他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总是能够找到合适的演员。
“众位爱卿,觉得这事该如何处置?”靳東的语气谦虚却蕴含着不容忽视的霸气。
将一位初登皇位的天子,那种锋芒毕露但又想要装出一副听取意见的样子。
而接下来就是文臣的争锋,按理说这时候靳東的戏份就没有了,只需要在龙椅上做皱眉思考状。
但不敢寂寞的靳東,在征求董熹的意见后,他转换了一下正襟危坐的姿势,将体态变得随意,展现出无形的攻击性。
符合他刚刚登基,迫切需要立威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他这么一转换姿态,就会让自己更多的出现在镜头里。
俗称无言的抢戏。
就好比陈小二在春晚舞台上,跟一根电线杆子一样,直戳戳的站在哪里。
当然,不会那么的突兀,靳東更多的还是靠着颜值,来增加观众的记忆力。
如果下面入镜的演员,台词和表演激不起观众兴趣的话,还真容易被靳東抢戏成功。
但很可惜,接下来入境的每一个演员,都是熟脸,每一句台词的把控,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
不论是呜呼哀哉的语气,抑或是心平气和的回击,戳戳逼人、咬文嚼字、血口喷人、暴跳如雷……
这些语气的变化,还有语速的意境,组合到一起的时候。
除非靳東在龙椅上跳一段“骑马舞”,否则他根本就没办法让观众注意到自己。
所以,他是在做无用功吗?
非也!
电影的魅力就是可以重复的观看,每一个小细节都会被有心人注意到。
靳東看似的无用功,其实在整体画面里会很和谐,而且会让某些人过度的解读。
在很多人眼里,导演留下的没用个镜头,都是在表现什么。
当然,首先这部戏需要成功。
否则没几个人愿意去解读每一个镜头。
董熹出道至今,唯有第二部电影《燃烧》入选了北影的内部教材电影,被反复的解读过。
而其他作品,哪怕是同样得到过三大奖项的《驭风少年》也没有得到青睐。
他后期的作品商业属性太过于浓厚,电影学院会在内部播放,但是没必要过多的解读。
现在的国内学院派,还是以文艺片为主,并不会鼓励学生向着商业靠拢。
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导演系的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贾铃似的,有一个牛逼的大哥。
这年头,拍院线商业电影能赚钱的都没几个,更别提投资文艺片。
不过从去年开始,熹子影视的三部过亿票房的电影,彻底将资本的目光吸引过来。
很多有钱的、有势的开始往这个圈子里挤,比如退出华义兄弟的冯晓刚,就搭上了一位金主,拉上老朋友张国礼组建了一个新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