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吉立公司(1 / 2)

现在国内的汽车产业发展的也还可以,有包括万和集团在内的很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但真正涉足汽车制造的不是很多。

国内从事汽车制造的企业多是国企,都是合资公司,上汽、一汽自然最有名气,另外还有夏利、江南、龙腾、飞跃等等,这些企业跟原来的金牌汽车公司一样,是和国外公司合作,最多的是岛国,其次还有法国以及意大利等等。

合作方式就是引进对方的组装生产线和发动机,这也是当下最普遍的合作方式。

这种合作方式是最省钱的方式,不需要去研究什么核心技术,只要把对方的发动机完美的装到车身上就可以了。

当然,虽然是最省钱的方式也是相对的,汽车企业本身投入就大,简简单单的一套生产线也得千万人民币,刘琅花了一亿五千万美元从路华集团买了一套发动机生产线,这种行为在其他企业家眼里简直是“丧心病狂”的举动,就是国企也很少这么干,真的是干不起呀!

正是因为对资金的要求太大,所以全国范围内敢做汽车的企业都是以国企为主体。

不过凡事都有意外,还真的有家民营企业在今年对外宣称要做汽车了,就是浙省的立吉公司。

刘琅知道吉立集团,在前世,这家集团就是国内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十五年后还成功的收购了瑞典知名品牌沃尔沃,震动了全世界。

刘琅做汽车,这些国企恐怕是指望不上,说白了你要是成功了那就会和他们抢生意,算是“断人财路”了。

振兴国家汽车产业这种口号是没错的,但如果具体到企业身上,那么利益就会比口号现实的多,这就是企业的逐利性,当改革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往往会选择现实,就是国企也不可能幸免,除非国家主管部门下令才有可能强迫企业,但这还有一个风险问题,万一改革失败怎么办?

国家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大战略,是因为老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不改革就要“死”,是迫不得已的改革。

而现在那些国企不仅仅没有吃不上饭,还活的滋润,这个时候你让他们改革,谁会听你的?就是高层们也不会轻易下这个命令,他们也要考虑利益。

在前世,真正能够沉下心来做汽车的只有寥寥两三家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吉立就是其中一家。

十多年后吉立也算是成功了,但也可以说没成功,成功是指他们拥有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品牌,实现了年产二十多万辆的成绩,相当的不错,但没成功的是核心技术还是没有完全掌握,尤其是发动机,依旧是进口技术,这是吉立公司最大的一个败笔。

可不管怎么说,刘琅还是非常尊敬吉立公司,特别是这家企业的董事长李树先,因为他敢于人先。

这位李树先有着江浙人经商的传统,在八十年初期依靠一台照相机开启了创业生涯。

他通过为游客拍照赚钱,积攒了一些钱后又又在八四年建立了一家小公司,制作冰箱零件,

配件越卖越好,李家兄弟等人干脆自己成立了北极电冰箱厂,与一众国营企业竞争而不落下风,有传闻称其销售额一度达到了四千万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