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2 / 2)

桓容 来自远方 2155 字 2022-10-05

如今王猛已逝,人心离散,长安危在旦夕。

苻坚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决心登上城头拼死一战,就算是要命丧今日,也要死得轰轰烈烈,为百代所记!

他绝不会如燕主慕容暐一般,城破之日仓皇出逃,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了世人口中的笑话!

宫门前,苻坚弃舆车,跃身上马。

五百甲士紧随其后,着皮甲持长兵,轰隆隆的铁蹄踏碎长街,仿佛往日重现,令人忆起当日随苻健攻入长安,无坚不摧的熊罴之师。

二十年前,氐族雄踞长安,立国为秦,成为北地一方霸主。现如今,却被秦氏顿兵城下,围困三月,国破在即。

当真是风水轮流转,世事难以预料。

苻坚纵马飞驰,迅速赶至南城门。

刚刚拉住缰绳,不及登上城头,乍闻城外鼓角齐鸣。

城头上,氐兵因国主到来,士气刚有所提升,挥刀斩断一架攻城梯。

不想,士气未能持续多久,见到飞驰而来的骑兵,看到领兵之人,不由得心头发紧,聚集起的勇气骤然消散,一个个犹如戳破的皮球,几乎要瘫软在城墙之上。

攻城锤轰鸣,南城门破开一个大洞,已是摇摇欲坠。

数名身着皮甲的秦氏仆兵不惧生死,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开阻挡骑兵的拒马和木板。

又是一阵号角,攻城锤被撤下,一队骑兵越众而出。

为首一人玄甲玄盔,连胯-下的战马都是通体漆黑,没有半点杂色。

骑士手持一杆银色长-枪,枪身紧贴手臂,几乎成为一条直线,浑身弥漫煞气,仿佛一尊血海中走出的杀神。

认出来者身份,苻坚怒目圆整,大喝一声,猛地一踢马腹,抡起马槊迎了上去。

当!

长-枪和马槊架到一起,发出刺耳声响。

两匹战马同时人立而起,发出高亢的嘶鸣,前蹄重重踏下,鼻孔喷着热气。

砰砰两声,战马同时遭受重击,踉跄着倒退。

秦璟苻坚同时猛拽缰绳,稳住战马,随后调转马头,再次迎面冲了上去。

长-枪和马槊连击数下,声音似能撞-碎耳鼓。

两人战得不分上下,随秦璟入城的骑兵和苻坚身后的禁卫同时高喝,声音中带着嗜-血和兴奋,仿佛两群狭路相逢的凶狼,只要首领一声令下,立即会不顾性命,冲上前撕咬。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当!

又是一击,苻坚虎口绽开,鲜血顺着手腕流淌,再看对面的秦璟,不禁心生骇然。然终不肯示弱,再次打马前冲,马槊斜劈,几乎是抱着同归于尽的念头。

秦璟没有闪避,反而正面迎了上去。

长-枪横扫,挡开苻坚的攻击,旋即回手一递,枪身犹如一条-银-龙,直-刺-向苻坚的左肩。

苻坚暗道不好,想要后退,已经来不及了。

战马先前遭受重创,踉跄跪倒在地。

银光过处,裂帛声起。

枪-头-扎穿金色的铠甲,直接穿肩而过。血雨飞溅,苻坚暴喝一声,竟生生挣脱开,滚落在地。

“陛下!”

见此一幕,禁卫同时惊呼,就要上前-逼-开秦璟。

染虎等岂会让他们如愿,无需秦璟号令,纷纷张弓搭箭,将冲在最前的几人-射-落马下。旋即弯刀出鞘,呼啸着冲锋,和氐兵战到一处。

兵戈相击,双方皆有人落马,却无一人后退。

棋逢对手,战遇强敌,断无后退之理!

秦璟策马上前,枪尖抵在苻坚的喉咙,低沉道:“你可愿降?”

苻坚无视喉间的冰冷,哈哈大笑,道:“成王败寇,休要-辱-我!”

秦璟没有多言,翻身下马,走到苻坚身前,单手扣在肩头。

苻坚瞳孔微缩,闭目长叹一声,道:“秦玄愔当世英雄,败于你手,我死亦无憾。但请取我头颅,饶过氐族百姓。”

“贵族官员何论?”秦璟问道。

苻坚睁开双眼,冷笑一声:“尽杀之!”

城头上,氐兵被甲士包围,一个接一个死在刀下。

余下的要么失去斗志,要么当场陷入疯狂,但无一例外,都会被甲士斩杀,成为-祭-品,祭奠死于贼寇刀下的万千亡魂。

桓容坐在武车上,眺望城头,虽看不清城中情况,却能从声音推断,入城的秦璟占据上风。

“典魁听令。”

“诺!”

“率领两队甲士埋伏城外,严加盘查,不放走一个氐人!”

“诺!”

“许超。”

“仆在!”

“率一队甲士入城。”桓容顿了顿,眯起双眼,意味深长道,“秦兄既言市粮之物可以入城自取,我自然不能辜负他的好意。”

简言之,秦璟手里金银不多,桓容运来的粮草又着实不少,全部市换,已经有些捉襟见肘。

加上前者还想购买两车药材,顺便聘请队伍中的医者,以便战后救治伤病,给出的“价格”绝不能低。

秦四郎和桓使君商量,钱不凑手,不如容弟入城自取。

桓容考量之后,点头表示,可以。

于是乎,两人很快达成共识,苻坚的东西不抢白不抢,只要不过分,桓容大可入-宫内随便拿。

地盘归秦氏,长安划归秦策治下,这点不容质疑。

金银如何分,还可以彼此商量。

当然,桓容绝不白拿,该出的力气一定会出,能帮的忙也是责无旁贷。除此之外,“粮价”也不会要得太高,毕竟人情和同盟还在。

苻坚压根没能想到,自己还没咽气,手中的财产已被划分完毕。

慨他人之慷,秦四郎很是大方,桓使君也没打算客气。

长安宫中的金银珠宝、玉器古玩、绢帛绸缎、琥珀香料、珊瑚彩宝,都将被一车车运出,分别打上“秦氏”和“桓氏”的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