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1 / 2)

盛唐不遗憾 朕御山河 2018 字 2022-10-05

任何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读书人也不会例外,在条件优越的县城内教学,不论生活的哪个方面都不会太差,待遇自然也低不了,最重要的是读书人身体普遍不够强壮,在条件艰苦的山村内教学,若是没有足够的身体素质,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另外,由于好多偏远山村的人口太少了,适龄的孩子只有十几个,就为了这十几个学子专门设立一所学堂,显然是非常浪费的,若是只派一名先生,则需要同时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孩童,这个压力不是任何一个先生能够承受的,一天讲同一个内容与讲不同的内容,压力自然是不同的,而由于参与基础教育的孩童都太小了,根本就不能离家太远,所以,在这些偏远的山区推行基础教育是最为困难的事情,是必须要想办法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李安能想出来的办法,无非就只有那么几种,第一就是增加这些地区教学人员的报酬,利用更高的收入来激励部分读书人投身到偏远山村的教育。

其次就是尽可能的进行集中,把几个相距不是太远的村子里的孩童,集中到一个村子里进行教学,这样可以稍微增加一点规模,减少对师资的浪费。

还有就是可以适当降低教育的时间,组建一个流动的学堂,这个流动的学堂在几个教学点来回的循环,一个地点教学五天,如此,一个月就能普及六个教学点了,若是三个地点,则一个月每个教学点可以上课两次,增大教育的力度。

最后一个办法,就是把偏远山区的百姓迁移到一起居住,如此一来,学童过于分散的问题就被很好的解决了。

这几个办法之中,最简单的是增加教学人员的收入,可若是人员过多的话,这个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除非借助商人的力量,才能够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最困难的一个办法,自然就是最后一个办法了,强行让老百姓居住在一起,就为了所谓的学堂教育,这很难说服普通的老百姓,若是真的强行为之,说不定会引起比较严重的混乱,所以刚提出来就被博士们给摇头否决了,至于最简单的增加教学人员的收入,这些博士是比较认可的,可增加的幅度是有限的,不太可能增加的太多,另外,由于普及教育对教学人员的需求量实在是太大了,一个人加一点工资,那就是很大的一笔钱,若有商人相助倒还好些,若是没有商人愿意资助,朝廷的压力就太大了,所以,能否顺利实行,主要取决于商人能够提供多少支持,朝廷能够拨出多少资金。

而尽可能的集中学童和组建乡村流动学堂,则得到了博士们的一致认可,他们都觉得这个想法挺好,普及教育知识学一些简单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考功名,如此,也就没有什么紧迫性,并不需要天天上学,一个月能上学十天或者五天就差不多了,如此,组建一个流动的学堂,在几个教学点轮流教学就显得颇为合适了。

另外,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更好了,先在几个相邻的乡村之中选出一个教学点,把它作为循环教学点的其中一个,然后再别的几个乡村之中也找出这样的教学点,这些流动学堂,只需要按时抵达这些教学点就可以了,而这些教学点的位置,自然要位于几个村庄的地理中心了,这样才能更加的方便学童们上学,不至于跑太远的路。

若以五个村落组建一个教学点,以五天一个循环,那么,一个流动学堂就能够辐射三十个村落,资源的节约还是很大的。

当然,也只有这些非常偏远,非常落后的山区才需要如此,在很多平原地区,就算是一个村落,人口也是不少的,且各个村落的距离也不是很远,十几个村子的学童聚在一起就能有几百上千了,这已经足够组建一个规模不小的学堂了,至于县城州城就更不用提了,轻轻松松就能让一个学堂达到千人以上的规模,资源的利用率还是很高的。

也就是说,在县城和州城,教育的投入看着好像很大,但效率却是很高的,而在偏远的山区,看着投入好像很少的样子,但效率却不是很高,浪费反而比较大。

这就好比后世的个体养殖户被朝廷取缔,理由是污染环境,这些养殖户都会显得很是不服气,他们会觉得自己养猪的污染根本就不大,与某些臭气熏天的大型养殖场相比,他们的污染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觉得很是冤屈。

可朝廷考虑的是综合效益,是平均到每一只猪身上的污染有多大,而不是整体的污染有多大,个体户的总体污染虽然不大,但养殖的数量太少,单只猪的污染度太大了一些,所以综合效益太差,如此,自然是要被取缔了。

按照效率的原则,这些偏远山村的教育普及也是应该取缔的,可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天大好事,是不能用利益来考虑的,不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都要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就算效率很低也不能不去推行,既然是普及教育,就要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孩童,只要是大唐的国民就一定要接受大唐的教育,任何孩童都不能例外。

也就是说,李安所说的普及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是给普通孩童的福利,而且是必须要接受的福利,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些年,是必须要参与学习的,后面大一些的专业学堂倒是可以让学童们自己去决定。

经过一番严谨的长时间讨论,李安把自己的想法全部灌输给了这些学识渊博的博士,让这些酸儒无话可说,不得不支持李安的决定,而且,绝大部分酸儒都是真心觉得李安说的在理,让大部分人都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这的确不是坏事,对整个国家是绝对有好处的,只要这些人不硬着头皮去考功名就可以了,如此,就不会对权贵阶层造成太大的冲击了,这简直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儿,有什么理由不去推广呢?

说干什么就要立马执行,光靠嘴皮子说是没有用的,李安在说服这些博士之后,便要求这些博士去说服自己的同行,并把自己推广教育的目的和必要性传播出去,从而让更多的人认可李安的决定。

只要京城的大部分博士助教这些人都同意了,那么,进行全面普及教育的推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件事情将不会再有丝毫的阻碍,只要领导开几个会,就能够把这个政策敲定下来。

在国子学的博士们宣传李安思想的同时,李安也没有闲着,他要亲自捐钱扶持一所贫民学堂,这个学堂隶属于朝廷,归朝廷管辖,但却不需要花朝廷一分钱,所有的教学支出,将全部由李安来负责,而这所学堂的名称也将由李安来决定,这是李安的特权。

当然,不可能叫李安学堂了,在古代社会直接叫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肯定是要用尊称的,而李安觉得使用自己名讳和官位的尊称都不太好听,部下们一连说了几个,李安都连连摇头,对此非常的不认可。

“李侍郎,这学堂的牌匾都已经做好了,可迟迟不能确定学堂的名称,这可如何是好,工匠们都在等着呢?”

一名部下开口说道。

李安蹙眉想了半天,开口说道:“就叫传音学堂好了。”

“传音学堂,这是……”

部下小吏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疑惑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