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听顿时来了兴致,梁玉洁想了下,然后说道:“河套背靠漠南草原。光是草原上的物产,就足够我们做文章了。这里有成群的牛羊,我们应该改变草原只靠卖牛卖马过日子,每年出产羊毛、皮货和牛羊肉,就是一项庞大的商业资源,我们尽可以开发它的潜力。
比如我们可以在河套地区建立一个毛纺厂,以后生产各种用现代机械生产的精仿羊毛制品、毛毯、毛线、毛毡、羊毛被等羊毛制品。还可以开一个皮制品厂,生产皮鞋、皮包、皮衣等皮质产品。牛羊肉也可以制成现代社会特色的牛肉干、肉松、咸肉、肉肠等肉制品厂。
除了草原上的牛羊,其实蒙古草原上还有一种更珍贵的皮毛,那就是蒙古旱獭。旱獭属于冬眠的哺**动物。啮齿目、松鼠科,食草类,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蒙古旱獭是中型的旱獭,大个儿的体重可达十斤以上,小的也有六、七斤重。
旱獭浑身都是宝,皮光泽鲜亮,能做珍贵的皮草。旱獭皮毛色好,可用来做坎肩和皮帽子,是达官贵人最喜欢的东西。旱獭子脂肪层厚,从它的肉里能提炼出很多油脂。秋天的旱獭。通常能出一斤油,最大的甚至能出三斤。
旱獭油能治烫伤,新烫的伤口若抹上獭子油可以不起水疱。旱獭油还有一个与獾子油相同的功效,把它的油打在牛皮上能使皮子变软。特别是那些沾了水的马嚼子、马笼头等皮具。干了立马儿变硬,若抹上旱獭子油来回**,很快就吸收了,使其重新柔软。
现代社会蒙古旱獭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可是在这个时代,草原上的旱獭都快成灾了。旱獭善于挖掘地洞。破坏了草原的植被,是草原沙化的罪魁祸首之一。我觉得向草原上游牧支队发布任务,让他们帮我们捕捉旱獭。根据地完全可以开发旱獭皮和旱獭油产品,这个绝对是一个商机。”
胡伟笑着道:“小梁还真是有心了,你说的我的心都活了,现在就想去草原抓几只旱獭。”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李明也笑着道:“梁玉洁,有什么想法,继续说……”
梁玉洁看了眼周林,然后说道:“我那天去了老周的农业科技园,感觉菌类产品也可以是我们以后的一项拳头产品。如果以后在河套根据地大规模发展菌类养殖,那根据地的各种蘑菇、木耳和银耳,我就能通过远东商行把我们根据地的菌类产品在大明炒作起来,然后大批量的出口大明,这也是个商机啊。”
周林点了点头道:“我已经制订了一个大规模开发菌类养殖的计划,预计两年内就能在河套根据地建立几个大型菌类养殖基地,如果小梁有开发菌类商品的想法,我还可以在各个基层支队建立菌类配置站,一旦普及下去,不但可以满足我们河套根据地的副食需要,还可以大规模向大明出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有对获各的记载,称为“千岁松根,食之不死”。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
6世纪贾思辨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的做法。7世纪段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潘之恒于1500年完成的《广菌谱》,记载了鸡菌和其他40多种可食菌的生态和利用价值。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对前人记述的20多种有药用价值菌类的名称考证,对形态、栽培、采集方法和药用功效作了详细论述。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古人对菌类食品的记载,想办法在大明对我们的菌类食品进行大肆炒作和宣传,我估计还是可行的。一旦大明的达官显贵的餐桌上,出现了菌类食品的菜系,那就能迅速在大明民间普及,并成为一种高贵的副食品,在大明各地逐渐被人接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