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潘帕(三十九)(1 / 2)

1696年1月27日,南锥台地区。

天空很蓝,空气中带着青草的芬芳。定难县奢延乡北部的一处农庄前,一个唇间叼着烟斗的老人正在修理篱笆。

这个农庄不大,大概七八间房屋的样子。房屋的质地都是砖头或石块,为了适应艰苦环境,这里的房子从来都是极端坚固、实用的。它们可以拿来住人,可以住牲畜,可以做储藏室,甚至可以拿来当堡垒用。

杨洋和蔡道行骑着马儿并肩靠了过去,在他们身后,还有几名捧着猎物的士兵,看样子这是出外打猎的人呢。

狼青犬机敏地竖起耳朵,然后朝靠过来的不速之客疯狂吠叫起来。老人呵斥了几声,狗顿时老实了下来,不过依然用警惕的目光看着杨洋一行人。老人不相信来的人带有恶意,他如同南锥地区大部分好客的男主人一样,邀请一行人到他家里做客。

一进篱笆墙,入眼所见的便是规模不小的蔬菜园子。青翠欲滴的蔬菜、看样子重好几斤的西瓜以及颜色诱人的西红柿,这一切都让杨洋和蔡道行感到高兴。而在园子右侧,几棵苹果树、梨树矗立在那儿,将一小片草莓圃给隔了开来。这会草莓正在生长,青里带红,闻起来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气息。

堂屋内有一位老太太走了出来。她很瘦小,年岁渐渐缩减了他的身材。她带着笑容,热情地邀请一行人到屋里做客。杨、蔡二人连连感谢,跟了进去,而随从们则自觉地留在外面,洗刷马匹,甚至帮这对老夫妻修理篱笆和农具。

堂屋内的装饰非常简洁,似乎除了老夫妻二人外再没其他人居住了。经过询问得知,果然,这对老夫妻的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其中老大在盐城港海军炮台服役,老二在南海渔业公司上班,最小的儿子则在定难县城内做些小生意,平时很少回到奢延乡农村这边。

泡起一壶马黛茶,老头和杨、蔡二人围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谈天说地。老太太回到了角落里的纺车旁,一只手捻着线,一只手收放已经拣选完毕的羊毛的篮子。每纺完一锭纱,她就小心地收起来,等待日后收纱的商人上门时出售。工作时的老太太显得很平静,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早就已经习惯了这些枯燥的工作。她没有一丝不耐,一边工作,一边听着客人们谈论着的外面的种种趣事,嘴角还含着笑。

一名列兵走了进来,在杨洋身边耳语一番后,便再度出门,从马鞍下面的猎物袋中取出了一只火鸡——火鸡这种动物是多年前从新西班牙引进的——其他几人已经在院子里架起了一口锅,锅里烧着热水。很快,一顿丰盛的火鸡大餐就将隆重登场了。

“现在生活还好吧?”聊了一会奇闻趣事后,东岸陆军骑兵上尉杨洋问道。他是骑兵团的一名资深连长了,祖父是曾经在巴塔哥尼亚一带主政多年的陆军元老杨明阳。现在他也来到了祖父战斗过的地方驻守、训练,情感上觉得十分亲切。

“好,好的。铁路通了,生活好多了。”老人咧开大嘴笑了笑,道:“平日里种些瓜果菜蔬,赶集时挑出去卖。老板纺的毛纱,也定期有人来收,生活还算过得去。”

话说东岸政府下了大力气修建的羊毛运输准线铁路,在断断续续动工九年之后,终于通了其中一条了,那就是位于芦荡河流域的一条,即起于定难县九原乡,一路向东横穿定难、芦阳、盐城三县的铁路。这条路通车后,整个芦荡河流域的河成绿洲可有福了,当地名扬天下的水果、羊毛、羊肉、皮革等物资可以通过这条交通干线一路向东,运抵南方重要港口盐城港,进而销售到全国各处。

可以说,原本制约芦荡河流域农产品销售的交通瓶颈已被打破,外来物资输入成本过高的难题也迎刃而解,整个区域的经济开始活跃,人民的收入自然而然地也水涨船高了。就像眼前这位老汉,家虽然离最近的火车站还有些距离,但家里出产的水果、毛纱、羊皮、羊肉还是可以通过金沙河上的小撑船运往定难县城,然后统一装车运到沿海港口,比起以前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只可惜这老夫妻俩年纪大了,三个儿子也一个都不愿意继承家业,都到了外面发展,他们已经无力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甚至等再过些年,当他们彻底干不动的时候,家里那些地该怎么处理都是一个很让人挠头的事情。

农业,不吸引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