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类似的学校在东岸尤其多,但其中建筑学校的数量似乎是最庞大的,这可能和当前东岸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毕竟几十年来“大工地”的绰号可不是白叫的。在遍地是工程项目的情况下,对建筑类人才需求较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就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教育部的官僚们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喊出了一个县建设一座职业学校的口号。他们认为,在东岸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各县应该大力培养专门职业的人才,以便在地方建设时有人可用。他们强调,各地最好要结合自身实际,且不可好高骛远,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干脆就开办农业学校、林业学校、渔业学校什么的,总之不能胡乱来,要量力而行。
说实话,教育部老爷们的这个要求还是令大伙比较烦恼的。盖因大家这会还在吭哧吭哧地忙着普及全县的小学基础教育呢,一县一初中的口号才过去没多久,现在又要再加个职业学校了,这不是扯淡吗?真当大家的钱花不完吗?或许经济收入高的沿海县份尚可支绌,但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内陆县份呢,他们怎么办?要知道,很多纯农业县份,光是为了普及小学教育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初中的建设尚在咬牙积攒的阶段,更被说职业学校以及上头要求必须附加的图书馆了,这可真真是要了很多人的老命了。
因此,自然而然的,教育部老爷们的话被下面人选择性忽略了。他们明面上无法直接对抗上级的命令,因此只能消极办理,施展拖字诀,优先将教育资金用来保证全县小学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奖金,用来保证教具的采购,用来保证校舍的修缮,以及用来保证各种课外活动(一般是劳动)的经费的充足。
除此之外,作为全县标志性工程的初中——穷得地方想办法建一所,富的地方两三所甚至更多——建设及维持费用也必须大体上有点眉目。要知道,在华夏东岸共和国,现在初中并没有囊括在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你小学毕业后想要继续学习的话,必须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才能进入初中,前提是你能通过入学考试。
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缘故,比起掏钱上学,很多东岸百姓宁愿去找个工作,因为他们觉得小学文凭完全够用了,进一步的学习是“浪费”,完全没必要。而且这还是城市小孩了,如果是农村小孩的,那就直接回家种地了,相信如果不是政府强迫的话,他们甚至连小学都不想上。因此,为了吸引广大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深造”,因此这初中的入学费用显然无法定得很高,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廉。但学校的各项开销却又是扎扎实实存在的,这缺口也只能靠地方财政来帮补了,反正教育部几乎是不怎么出钱的,即便有也很少。
现在上头又要求各地大办职校,这肯定会导致地方上的抵触。说不得,最后还是敷衍了事,弄一个破宅院,招几个老农民、老木匠、老瓦匠甚至乐师、画师什么的,随便弄点学生来听课,就糊弄过去了。
真正像兵团四堡这里开设建筑学校并招收一百名学生的学校,在很多新开拓的贫穷县份当中当真是鹤立鸡群了,真正在搞这些的其实多是一些国营大厂,他们的厂办学校的质量还算不错,教出的学生主要是内部自己消化了。
当然了,兵团四乡的这个建筑学校准确说起来其实是教育部和南智利地区共同的手笔,和县一级地方政府没关系(更何况这里还没有设县),因此也不能就说当地官员有多么重视教育了。他们现在满腹的心思,应当更多地放在建设地方和应付西班牙人身上了。
也只有等到地方建设完毕,经济慢慢有了起色,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各色各样的教育才能够全面铺开。到了那时候,如果好好深耕个一些时日的话,相信会出现一个人才井喷期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已经在东部沿海地区被多次反复证明。
而除了小学、初中、职校以外的教育体系,东岸人多年来其实也一直在不停构建着,像青岛路桥学校、大鱼河青年干部学校、青岛财会专门学校、首都医科学校、海关学校、法律中等专门学校、西湖农技学校、平安冶金中等专门学校之类的学校就不说了,这些年发展还算不错,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很多现在都已经成了社会中坚。
除此之外,高中的大面积推广现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也就是说,原本全国只有两所高中(分别是自然院和工程院附属高中)的情况将成为历史,教育部在去年年初就提出了一年内全国新建八所高中的计划,目前来看基本完成。下一步,他们在今年还计划要兴建更多的高中,招募更多的学生,培养更多的有识之士。
高中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许在一些专业技能上不如中专毕业的学生,但他们基础知识更为扎实,学习的东西也更深入,未来进入像自然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南铁医学研究院、铁道技术研究院、化工研究院之类的科研机构时,也更加如鱼得水。
而在初中全部普及,高中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之时,高专、大学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事情,缺一不可。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在这会初中普及还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高中的普及就更是遥遥无期了,这个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年复一年地投资、积累,然后才能有收获。在此之前,各种研究所、研究院的存在,其实就充当了这么一个大学的教育职能,里面的学生一边跟着师父学习,一边帮着做研究,共同推动着东岸科技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