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风起云涌(十一)(1 / 2)

装备了四十余门火炮的“加的斯岩石”重型战舰泄愤似的一顿炮火,将几艘清军水师的鸟船打了个七零八落。小两百名清军水师发一声喊,纷纷弃船跃入水中,然后向奋力向岸边游去。由于这边已是近海,东岸人吃不准前方海岸线的水深,再加上也无意对清军普通官兵赶尽杀绝,因此变任由他们逃去了,都是一群可怜人罢了!

是啊,与全副武装的东岸战舰相比,清军水师的装备确实太原始了!而操控着这样原始装备与东岸人作战的清军水师官兵,难道不是可怜人吗?

当然了,或许有人会问,清国朝廷上下被东岸海军吊打这么多年了,难道就一点没有出动,除了迁界禁海外就没有别的招数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东岸人不是没有听说过清军曾在荷兰人的帮助下建造了一艘西洋式大帆船,但对其型制、吨位、火力、航速一概不知,这次“加的斯岩石”号北上,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寻找这艘被作为清军水师旗舰的船只,只不过到目前为止他们仍然没有找到,因此很是生气。

这会“加的斯岩石”号与台湾银行辖下的两艘“星”级轻巡洋舰——军官由海军退役士官充任,水手则在宁波、登莱两地就地招募——所在的位置正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大沽口外海。当这三艘可在辽海横冲直撞的现代化战舰突然直扑这里时,恰好遇到几艘清军水师小船在外海训练发炮,结果就直接杀了过去,一通炮轰后彻底终结了这几艘小小的清军战船的命运。

只是,他们要寻找的清军大型战舰在何处?这艘由荷兰技师指导修建的船只,往小了说是一艘可以在辽海威胁东岸普通运输船的存在,往大了说就是承载了清国海军崛起的希望,因此将其找到并彻底击沉,不但可以继续巩固东岸人的海权优势,同时也可进一步打击清国本就衰微到极点的水师元气,可谓一石二鸟。

“找不到就算了,应该不是在天津卫这边。”海军第三舰队鄂霍次克海分舰队司令、“加的斯岩石”号舰长、海军少校司顿意兴阑珊地说道:“听说鞑靼人在卫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底打了很多粗壮的木桩,吃水浅的小船可以安然通过,但吃水在2-3米的大船就很难说了,因此这艘大船应该不会停靠于此。之所以我们来这儿,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东南风依旧吹拂着,大家一时间都有些沉默无语。在底下人回报救起了二十多名落水的清军水师官兵后,司顿少校终于下令撤退了,三艘东岸战舰一字排开,在大沽口外海耀武耀威了一番,然后纷纷转向北偏东,沿着顺天、永平二府的海岸线北上,一边观察沿岸是否有这些年悄悄兴建的清国港口、船只,一边搜索那艘传说中的大船。

顺天、永平二府的海岸线,大致就是后世的唐山、秦皇岛、山海关一线,在明末时人口、经济还不错,虽然经历了清军几次盘口入关劫掠的苦恼,但终究元气损失不大,亦未遭到乱世中军阀(如杀人如麻的左良玉之流的所谓官军)、流寇(如闯献之流)的骚扰,因此生民百姓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在清军入关后,这里更是成了相对稳定的大后方,除了早期被莫大帅纵兵上岸掳掠了一番人口外,其余时间当真是“无病无灾”,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发展繁荣,几乎就是休养生息了多年的整个北方各省的缩影。

不过,与人口和经济快速恢复的势头所不相符的是,这两府的沿海地区仍然是一片荒芜,入眼所见到处是芳草萋萋,偶见一些倾颓倒塌了半边的房屋,应该是当年迁界禁海时未及焚毁的居民房屋——荒芜的沿海地带已成了顺天、永平两府身躯上一道难看的疮疤,但在水师能够取得优势,打退黄衣海寇之前,这都是不得不承受的代价。

东岸人当然无心上岸欣赏一番他们的“杰作”,因为这实在有够无聊,况且他们也没有带任何登陆作战的人马,因此只是放慢了船速,然后不断地用望远镜观察近海的每一寸土地,试图寻找能够隐藏船只的港口或码头。只是很遗憾,一直当他们航行到山海关外海时,仍然一无所获,看来鞑子朝廷迁界禁海的决心很大,除了极少数特设港口外,其余一概不开,以免遭到占据优势的东岸海军的袭击,徒增烦扰。

山海关此时还是驻有重兵的。不但有满蒙八旗马队中“雄壮勇健者”六千多人,汉军绿营的兵马更是在三万以上,且多有火枪、大炮等新式武器,战力颇为不弱,显示了清军对这个沟通关内外的关城的极端重视。

东岸人一度曾经幻想要是山海关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话,那画面简直就是太美了!毕竟这里地处关键,内地输往辽东的钱粮、物资和兵员,基本都经这里,比如这会正在辽东与东岸人激战的康亲王杰书所部所消耗的物资,泰半就从这里走的,为此他们几乎动员了附近的顺天、永平二府大量的民夫、役畜为其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