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台地(十四)(1 / 2)

马文强刚刚迎接了一支从智利地区过来的驮马队,因为其给靠近安第斯山这边的各定居点的居民们带来了各类急需的商品,同时返程的时候也会顺手从这里带走一些精制面粉、羊毛、干酪、腌肉、火腿、烈酒等各类土产。可以说,正是这些络绎不绝地穿梭在各条山间孔道内的商队,才维系了安第斯山两侧最基本的商业活动,同时也维系了这些交通不便的定居点居民们最基本的生活。

眼前这支驮马队一共有八十多匹骡马,规模极为庞大,隶属于南铁公司,从智利一带运来了大量诸如劳动工具、五金器具、日用百货乃至极为少见的咖啡、茶叶、蔗糖、烟草等物事,因此一到达目的地就受到了居民们的热烈欢迎,马文强当时恰好在附近检查工作,于是便也来一起“凑热闹”,迎接了这支驮马队的到来。

马副专员的到来让驮马队的领队有些受宠若惊,他们在这片山区来回很多次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高级别的官员呢。因此,在马文强询问山间通道的状况时,他们说了很多,基本上算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我看过王志杰、蒙小虎两位老师撰写的地理书籍,也实地走过很多遍了。”兵团堡52届毕业的年轻领队自信地侃侃而谈:“安第斯山大体上是从北往南,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走势,而且路也越来越好走,山口、孔道也越来越多。从南纬39度往南,山脉的海拔基本很难超过2000米了,很多山口——比如著名的科查莫山口(海拔四百多米)——只有区区几百米的高度,而且沿途山间谷地、河谷地众多,地势平缓,路非常好走,相当一段还可以行船,比起本土的很多道路都不差多少了。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冬季要大雪封山吧,这一点非常遗憾。”

“我们这一次走的就是科查莫山口,这还是当年西班牙探险家发现的呢。在山间蜿蜒穿行十余天之后,道路于南纬41度半的地方分叉,往北走可以抵达纳韦尔瓦皮湖畔,往南就是抵达你们商堡乡了,都不算远,路也不难走。关于这些,蒙虎蒙老师编纂的《巴塔哥尼亚地理》都曾经详述过,我走了几次,发现一点没错。”驮马队领队继续补充说道。

他刚才嘴里提到的商堡乡其实是一个新设没多久的定居点,因为承担了一个沟通安第斯山两侧的贸易集市的功能,故被大家称为商堡。商堡乡位于后世阿根廷埃尔博尔松小城附近,与其一起设立的还有三个定居点,分别是位于后世乔利拉小镇附近的丰阳乡、位于后世埃普延小镇附近的上洛乡、位于后世埃尔马滕小镇附近的丹凤乡,算上商堡乡一共四个新设乡镇,规模都不是很大,加起来也不过才区区两千三百人的样子罢了。

从地图上就能看得出来,这四个新设定居点的位置都是非常靠近安第斯山脉的,盖因巴塔哥尼亚台地的气候类型,越靠近安第斯山气候越湿润、风越小(被巍峨雄壮的大山给挡了),植被越丰富,农业条件越出色,因此也是最能吸纳、安置拓荒者的。

不过,农业和气候条件出色了,它的地理位置却比较尴尬,因为从这里去往哪儿都不太方便。向东去大西洋沿岸嘛,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沿途也荒凉无比;如果向西去太平洋一带呢,那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是很近了,可为了翻越安第斯山脉,你必须在山间孔道内弯弯曲曲来回很远,真的不能算多近,而且没有现成的道路,冬季还要大雪封山,总之是蛋疼得很,远不是这位充满豪情壮志的驮马队领队嘴里说得那么轻松——你以为在山里走上大半个月,餐风露宿的,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么?也就这些在兵团堡里接受了长达十年的封闭式教育、“被洗脑洗得很彻底的”年轻干部们才不会视之为畏途罢了。

但路途再远、再难走,这些翻越安第斯山的商路也必须坚持下去,因为巴塔哥尼亚台地区最肥沃、气候最好、最具开发价值的土地就在这片了——从阿卢米内湖起,安第斯山及附近区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横切洼地,洼地中的一部分积水成湖,另一部分因为地势较高成了肥沃的低平原(后世阿根廷人称做vega)。尤其是纳韦尔瓦皮湖,面积最大,风景优美,形状独特,湖汊众多,一些湖汊嵌入安第斯山体,颇具峡湾的外貌。而也正是这些湖水,给附近的低平原提供了农业耕作的主要水源,同时多余的水还溢流向东,滋润了无数干旱的土地,使得台地草原上的牧草和灌木能够长得更加茁壮。

从纳韦尔瓦皮湖向南,辽阔的安第斯山区有三个地质特性不同的纵向地带:第一个地带是由古生代花岗岩山块所组成的山脉地带,后世这里也是智利与阿根廷的国界山脉,这里人迹罕至、森林密布、动物众多、开发不易;第二个地带由古老的片麻岩组成;第三个地带位于更东面,由中生代的陆相沉积和第三纪的安山岩层系所组成,分布着大量的火山喷出岩(玄武岩),植被较少,动物也没西面山里多。

而在高耸的国界山脉与最东面的山块(第三个地带)之间,则分布着一些深切的洼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如今商堡乡所在的博尔松峡谷。它海拔二百多米,两侧雪山夹峙,是安第斯山区风景最优美的居住地之一(后世是旅游热门地带)。